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三、文章结构 | 第9-11页 |
第一章 入世之后的建筑创作环境 | 第11-22页 |
·从国家大剧院说起 | 第11-14页 |
·国家大剧院设计始末 | 第11页 |
·对于国家大剧院的评论 | 第11-13页 |
·国家大剧院的积极意义 | 第13-14页 |
·加入WTO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建筑业受到的影响 | 第14-18页 |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14-15页 |
·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 第15页 |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第15-16页 |
·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 | 第16-18页 |
·国内重大投标中国内外建筑师中标率一边倒的原因 | 第18-19页 |
·建筑发展与地方化的关系 | 第19-22页 |
·加入WTO后国际化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冲击 | 第19-20页 |
·第2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与《北京宪章》 | 第20页 |
·地域主义的含义 | 第20-21页 |
·中国地域主义实践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建筑设计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 第22-34页 |
·形式美的重新思考 | 第22-24页 |
·由国家大剧院引出的对形式与功能关系的质疑 | 第22页 |
·形式到底追随什么? | 第22-23页 |
·形式美与大众审美 | 第23-24页 |
·重拾“适用·经济·美观” | 第24-27页 |
·“适用、经济、美观”——建筑的永恒之道 | 第24-25页 |
·中国建筑对“软着陆”的迫切需求 | 第25页 |
·“适用、经济、美观”建设方针的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适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推广 | 第26-27页 |
·对提高设计质量与创新的思考 | 第27-31页 |
·外部环境的改善 | 第27-29页 |
·建筑师自身素质的加强 | 第29-31页 |
·对提升建筑理论水平的讨论 | 第31-34页 |
·中国建筑理论的现状 | 第31-32页 |
·中国特色理论的思想平台 | 第32页 |
·对中国建筑理论的战略性思考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建筑设计实践主体的新变化 | 第34-62页 |
·建筑师的新作为 | 第34-52页 |
·第四代建筑师的新作为 | 第34-41页 |
·第五代本土建筑师 | 第41-48页 |
·留学归国青年建筑师 | 第48-52页 |
·建筑师事务所的茁壮成长 | 第52-56页 |
·背景 | 第52-53页 |
·事务所及其代表作 | 第53-56页 |
·中外联合设计的发展与自省 | 第56-62页 |
·中外联合设计的积极意义 | 第56页 |
·优秀实例 | 第56-60页 |
·对中外联合设计的思考 | 第60-62页 |
第四章 代表性工程——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 | 第62-71页 |
·奥运会对与中国的意义和影响 | 第62-63页 |
·三大理念 | 第63页 |
·重点奥运场馆分析 | 第63-71页 |
·新建场馆 | 第63-66页 |
·改扩建场馆 | 第66-69页 |
·临建场馆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时尚消费文化下建筑设计的现象分析与思考 | 第71-76页 |
·消费时尚——消费社会建构认同的手段 | 第71-72页 |
·消费的逻辑 | 第71-72页 |
·时尚建构认同 | 第72页 |
·建筑时尚化的成因分析 | 第72-73页 |
·建筑时尚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反思与应对 | 第74-76页 |
第六章 对下一个十年建筑的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