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步行商业街区活力营造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0页
   ·研究背景第8-11页
     ·商业空间的城市意象第8页
     ·步行街道的人性回归第8-9页
     ·步行商业街区的理念发展第9-10页
     ·我国步行商业街区的现状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13页
     ·商业街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第11页
     ·商业街区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第11-12页
     ·商业街区是城市生活的载体第12-13页
   ·相关概念第13-14页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第14-18页
     ·国外研究成果第14-16页
     ·国内研究成果第16-18页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8-20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空间活力营造研究第20-34页
   ·活力的基本认识第20-23页
     ·理性认识第20-21页
     ·感性认识第21-23页
   ·活力的意涵诠释第23页
   ·活力的评价指标第23-25页
     ·评价指标第23-24页
     ·设计误区第24-25页
   ·空间品质的研究归纳第25-27页
   ·空间活力营造原则第27-33页
     ·可达性原则第27-29页
     ·可识别性原则第29-30页
     ·柔性边界原则第30-31页
     ·多样性原则第31-32页
     ·舒适性原则第32页
     ·互动性原则第32页
     ·参与性原则第32-33页
     ·文化认同原则第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空间活力营造策略——街区形态第34-42页
   ·多功能混合第34-35页
   ·规模适宜性第35-38页
     ·商业利益的影响第35-36页
     ·步行交通的影响第36页
     ·历史肌理的影响第36-37页
     ·高速流动的影响第37页
     ·行为心理的影响第37页
     ·关于街区规模研究成果总结第37-38页
   ·商业街区实例分析第38-41页
     ·霍顿广场·美国加州第38-39页
     ·索尼中心·德国柏林第39页
     ·博多运河城·日本福冈第39-40页
     ·上海新天地·中国上海第40页
     ·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中国杭州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空间活力营造策略——交通形态第42-49页
   ·簇群城市第42页
   ·交通形态分析第42-47页
     ·外部交通组织第43-44页
     ·停车系统组织第44-45页
     ·内部交通组织第45-47页
   ·交通方式多样化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五章 空间活力营造策略——街道形态第49-62页
   ·空间尺度舒适第49-53页
     ·街道长度第49-50页
     ·街道宽度第50-52页
     ·街道横断面第52-53页
   ·空间多样化第53-54页
     ·空间类型多样化第53-54页
     ·空间活动多样化第54页
   ·空间序列与层次第54-56页
   ·空间边界第56-59页
   ·空间夜景环境第59-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实例分析与设计原则总结第62-74页
   ·难波公园商业中心·日本大阪第62-67页
     ·建设背景与规划理念第62-63页
     ·交通组织分析第63页
     ·建筑空间形态第63-65页
     ·空间场所制造第65-66页
     ·小结第66-67页
   ·上海新天地·中国上海第67-69页
     ·建设背景与规划理念第67页
     ·业态组合创造经济活力第67-68页
     ·历史场所营造文化活力第68-69页
     ·界面细部塑造空间活力第69页
     ·小结第69页
   ·步行商业街区活力营造设计原则第69-73页
     ·以公共活动为主导第70-71页
     ·以混合使用为前提第71页
     ·以有机交通为基础第71-72页
     ·以步行环境为主体第72-73页
     ·以城市文脉为依托第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记忆与建筑
下一篇:新世纪中国建筑设计实践探新(199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