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一、关于转型期政府系统反腐败的重要性的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二、关于转型期政府内部出现的腐败现象及消极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15页 |
三、关于转型期政府内部出现的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的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四、关于转型期政府系统内反腐败的基本途径的理论研究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二、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三、宏观分析法 | 第17-18页 |
第四节 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一、结构与内容 | 第18页 |
二、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反腐败制度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反腐败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一、“制度”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反腐败”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反腐败制度的特点 | 第22-23页 |
一、政治性 | 第22页 |
二、长期性 | 第22页 |
三、可操作性 | 第22-23页 |
四、针对性 | 第23页 |
第三节 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本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县级政府腐败行为的表现和特征 | 第25-29页 |
第一节 当前腐败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一、挥霍浪费 | 第26页 |
二、贪污受贿 | 第26页 |
三、失职渎职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当前腐败的特征解析 | 第27-28页 |
一、腐败性质发生转型 | 第27页 |
二、腐败领域相对集中 | 第27页 |
三、腐败手段日趋隐蔽 | 第27页 |
四、腐败形式日趋多样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腐败带来的后果 | 第28-29页 |
一、政治危害 | 第28页 |
二、经济危害 | 第28页 |
三、社会文化和道德危害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当前县级政府腐败成因的制度性分析 | 第29-34页 |
第一节 当前腐败的一般原因 | 第29-31页 |
一、私利至上 | 第29-30页 |
二、环境影响 | 第30页 |
三、历史传统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性 | 第31页 |
第三节 缺乏权力制衡机制 | 第31-32页 |
第四节 潜规则对正式规则的冲击 | 第32-33页 |
第五节 制度层面原因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县级政府反腐败制度的构建 | 第34-46页 |
第一节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产生 | 第34-37页 |
一、有效控制公共权力 | 第34-35页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 | 第35页 |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 | 第35-36页 |
四、实行行政公开制度 | 第36页 |
五、将制度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加强纪检监察机构办信查案制度建设 | 第37-38页 |
一、强化纪检监察机构办信查案权力 | 第37页 |
二、建立办信查案工作制度 | 第37-38页 |
三、加强惩处制度建设 | 第38页 |
第三节 强化多元的监督机制建设 | 第38-40页 |
一、加强人大、政协监督制度建设 | 第38-39页 |
二、加强执政党的监督制度建设 | 第39页 |
三、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建设 | 第39页 |
四、完善群众信访举报制度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余姚市在构建反腐败制度上的一些有效做法 | 第40-46页 |
一、突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 | 第40页 |
二、突出制度建设的预防性 | 第40-41页 |
三、突出制度建设的实效性 | 第41-42页 |
四、突出制度建设的动态性 | 第42-43页 |
五、突出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 第43-44页 |
六、突出检查制度执行的经常性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