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基于多数据源的广州市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9页
   ·研究背景第21-22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2-33页
     ·森林覆盖景观动态与驱动力研究第23-26页
     ·森林覆盖与生态环境问题第26-27页
     ·城市森林功能研究第27-28页
     ·景观格局研究第28-30页
     ·景观可达性研究第30-33页
   ·存在问题与讨论第33-35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5-36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6-39页
     ·研究区概况第36-38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8-39页
第二章 广州市林地覆盖变化研究第39-60页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39-40页
     ·数据来源第39页
     ·研究方法第39-40页
   ·结果与分析第40-58页
     ·单时相林地覆盖变化和覆盖变化类型分类第40-42页
     ·林地覆盖变化与景观可达性第42-47页
     ·土地覆盖变化景观格局分析第47-51页
     ·林地变化与道路密度分区第51-58页
   ·小结第58-60页
     ·林地面积变化及发生规律第58页
     ·基于主干道路距离分区的土地覆盖变化类型特征第58-59页
     ·基于道路密度分区的林地覆盖变化类型特征第59-60页
第三章 广州市林地边界动态研究第60-81页
   ·研究方法第60-61页
   ·研究结果与讨论第61-79页
     ·林地边界变化第61-62页
     ·林地边界类型动态变化第62-69页
     ·林建类型边界特征分析第69-73页
     ·道路密度与林地边界类型变化第73-76页
     ·基于林地边界密度的林地敏感区划分第76-79页
   ·小结第79-81页
     ·全市林地边界类型变化第79页
     ·基于主干道路距离的景观分区的林地边界第79页
     ·基于道路网密度分区的林地边界类型第79-80页
     ·基于林地稳定性的敏感区划分第80-81页
第四章 广州市植被覆盖与热岛效应耦合分析第81-90页
   ·研究方法第81-82页
     ·亮温数据获取第81-82页
     ·植被指数计算第82页
   ·结果与分析第82-87页
     ·广州市植被指数与森林覆盖第82-84页
     ·广州市亮温分布特征第84-85页
     ·热岛效应与植被覆盖第85-87页
   ·讨论与小结第87-90页
     ·讨论第87-89页
     ·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树冠覆盖分类特征第90-114页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第90-91页
     ·数据来源第90页
     ·分类方法第90-91页
   ·基于功能分类法的分类结果第91-99页
     ·树冠覆盖分类总体分析第91-93页
     ·树冠覆盖功能分类分析第93-96页
     ·中心城区核心区树冠覆盖功能分类第96-99页
   ·基于面积等级划分的树冠覆盖斑块特征第99-111页
     ·中心城区树冠覆盖面积等级分类第99-105页
     ·核心区树冠覆盖面积分类结果第105-111页
   ·小结第111-114页
     ·中心区树冠覆盖分类特征第111-112页
     ·中心城区核心区树冠覆盖分类特征第112-114页
第六章 广州中心城区树冠覆盖景观格局特征第114-148页
   ·研究方法第114-115页
     ·数据类型第114-115页
     ·指数选择第115页
   ·结果与分析第115-145页
     ·粒度变化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分析第115-140页
     ·核心区及各亚区树冠覆盖景观格局第140-142页
     ·中心区及各行政区总体及各功能类型景观第142-145页
   ·小结第145-148页
     ·粒度响应第145-146页
     ·核心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第146-147页
     ·中心区景观格局第147-148页
第七章 广州市主城区森林景观格局特征梯度第148-173页
   ·数据与方法第148-149页
     ·数据来源第148页
     ·研究方法第148-149页
   ·结果与分析第149-170页
     ·样带区景观构成第149-150页
     ·尺度效应研究第150-166页
     ·核心区景观格局梯度第166-170页
   ·讨论与小结第170-173页
     ·讨论第170-172页
     ·小结第172-173页
第八章 广州主城区树冠覆盖大斑块景观连接度分析第173-180页
   ·数据与研究方法第173-174页
     ·数据处理第173页
     ·指数选择与重要性评价第173-174页
   ·结果与分析第174-178页
     ·大斑块分布格局第174-175页
     ·连接度指数第175-176页
     ·对景观连接度有重要作用的斑块分布第176-178页
   ·讨论与小结第178-180页
     ·讨论第178-179页
     ·小结第179-180页
第九章 基于GIS 网络分析的广州中心城区森林可达性第180-193页
   ·研究方法第180-182页
     ·数据来源第180页
     ·数据及处理第180-181页
     ·统计分析第181-182页
   ·结果与分析第182-191页
     ·分析区内主要城市森林斑块分布情况总体特征第182-184页
     ·研究区街区的城市森林可达性第184-188页
     ·街区的城市森林网络可达性与简单缓冲法比较第188-189页
     ·街区的城市森林可达性与树冠覆盖第189-191页
   ·讨论与小结第191-193页
     ·讨论第191-192页
     ·结论第192-193页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第193-197页
   ·主要结论第193-195页
   ·讨论与建议第195-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09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209-210页
致谢第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竹纤维细胞力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孝顺竹遗传多样性、再生体系构建及杂交育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