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3页 |
| ·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的简介 | 第13-21页 |
| ·概述 | 第13-15页 |
| ·表面等离激元简介 | 第15-19页 |
| ·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的主要应用 | 第19-21页 |
| ·STM 诱导发光研究简介 | 第21-37页 |
| ·STM 的概述 | 第21-25页 |
| ·STM 诱导发光的概述 | 第25-26页 |
| ·STM 诱导发光的实验设备 | 第26-29页 |
| ·光子收集系统 | 第27-28页 |
| ·常用的光子探测系统 | 第28页 |
| ·光学测量模式 | 第28-29页 |
| ·S T M 诱导发光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 第29-37页 |
| ·金属表面的 STM 诱导发光研究 | 第29-32页 |
| ·半导体表面的 STM 诱导发光研究 | 第32-33页 |
| ·荧光分子的 STM 诱导发光研究 | 第33-37页 |
| ·实验仪器介绍 | 第37-39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第二章 分子对 STM 隧道结纳腔等离激元发光的调制作用 | 第43-61页 |
| ·研究背景介绍 | 第43-46页 |
| ·分子对隧道结纳腔等离激元发光影响的研究 | 第43-45页 |
| ·STM 操纵的几种模式 | 第45-46页 |
| ·样品制备 | 第46-48页 |
| ·CoOEP 分子在 Au(111)表面上的吸附 | 第48-49页 |
| ·CoOEP 分子的操纵过程 | 第49-51页 |
| ·单个 CoOEP 分子操纵前后的探针诱导纳腔等离激元发光研究 | 第51-56页 |
| ·局域环境对纳腔等离激元发光的影响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第三章 STM 诱导薄膜氧化铝表面上的 Zn 卟啉分子发光 | 第61-81页 |
| ·研究背景介绍 | 第61-62页 |
| ·实验样品制备 | 第62-69页 |
| ·NiAl 上氧化铝薄膜的制备 | 第62-65页 |
| ·实验所用的ZnTPP 与 ZnTBPP 分子 | 第65页 |
| ·分子蒸发 | 第65-67页 |
| ·扫描探针的处理 | 第67-69页 |
| ·ZnTPP 分子的 STM 诱导发光研究 | 第69-72页 |
| ·ZnTBPP 分子的 STM 诱导发光研究 | 第72-79页 |
| ·脱耦合作用与中性分子荧光的实现 | 第72-76页 |
| ·STM 纳腔等离激元对分子荧光的作用 | 第76-79页 |
| ·分子荧光与纳腔等离激元模式的耦合 | 第76-77页 |
| ·分子团簇上的能量上转换发光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 第四章 利用金银贵金属纳米结构实现卟啉分子的特殊荧光 | 第81-111页 |
| ·研究背景介绍 | 第81-93页 |
| ·分子发光与 Kasha 规则 | 第81-83页 |
| ·ZnTPP 与 TPP 分子简介 | 第83-84页 |
| ·金属纳米结构对荧光分子的荧光增强 | 第84-87页 |
| ·针对分子特殊荧光的纳腔等离激元调制初步工作 | 第87-93页 |
| ·调节隧道结等离激元发光峰位,期望获得分子Azulene 反常荧光 | 第87-90页 |
| ·将纳米颗粒“粘”扫描探针上,期望获得分子热荧光 | 第90-93页 |
| ·实验介绍 | 第93-99页 |
| ·硅片衬底上的金银纳米颗粒膜的制备 | 第93-95页 |
| ·硅片衬底上金银纳米颗粒“阵列”的制备 | 第95-97页 |
| ·金银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5页 |
| ·金银纳米颗粒在 Si 片的分散与“阵列”的制备 | 第95-97页 |
| ·卟啉分子的蒸发 | 第97-98页 |
| ·测量光路与仪器 | 第98-99页 |
| ·ZnTPP 分子与 TPP 分子的热荧光 | 第99-102页 |
| ·ZnTPP 分子与 TPP 分子的 Azulene 反常荧光的尝试测量 | 第102-104页 |
| ·荧光寿命分析 | 第104-106页 |
| ·共振激发机制的讨论 | 第106-108页 |
|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 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