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梅西安及其主要作品 | 第14-24页 |
| ·梅西安生平 | 第14-15页 |
| ·梅西安主要代表作品 | 第15-24页 |
| ·梅西安作品分期 | 第15-18页 |
| ·梅西安主要作品介绍 | 第18-20页 |
| ·《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与其他作品的关系 | 第20-24页 |
| 第三章《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主题分析 | 第24-105页 |
| ·梅西安早期主要作曲技法介绍 | 第24-34页 |
| ·梅西安的节奏体系 | 第24-29页 |
| ·希腊和印度节奏 | 第24-25页 |
| ·附加时值节奏 | 第25-26页 |
| ·扩张与缩减节奏 | 第26页 |
| ·不可逆行节奏 | 第26-27页 |
| ·复合节奏和持续节奏 | 第27-29页 |
| ·梅西安的和声手法 | 第29-32页 |
| ·附加音和弦 | 第30页 |
| ·特殊和弦 | 第30-32页 |
| ·有限移位调式 | 第32-34页 |
| ·《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作品简介 | 第34-36页 |
| ·《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主题介绍 | 第36-43页 |
| ·“上帝主题”、“星星与十字架主题”和“和弦主题” | 第36-39页 |
| ·“上帝主题” | 第37页 |
| ·“星星与十字架主题” | 第37-38页 |
| ·“和弦主题” | 第38-39页 |
| ·其他音乐主题 | 第39-43页 |
| ·“钟声和弦主题” | 第39-40页 |
| ·“爱情主题” | 第40页 |
| ·赋格主题 | 第40-41页 |
| ·“东方舞蹈与素歌风般的主题” | 第41-42页 |
| ·“喜乐主题” | 第42页 |
| ·“圣母与圣婴主题” | 第42-43页 |
| ·“亲吻主题” | 第43页 |
| ·各主题的构成及相互联系 | 第43-52页 |
| ·和声性主题 | 第45-47页 |
| ·旋律形态 | 第45页 |
| ·节奏节拍 | 第45页 |
| ·和声 | 第45-46页 |
| ·调式 | 第46-47页 |
| ·旋律性主题 | 第47-49页 |
| ·旋律形态 | 第47-48页 |
| ·节奏节拍 | 第48页 |
| ·调式 | 第48-49页 |
| ·综合性主题 | 第49-50页 |
| ·各主题间的联系 | 第50-52页 |
| ·与主题1(“上帝主题”)的联系 | 第50页 |
| ·与主题2(“星星与十字架主题”)的联系 | 第50-51页 |
| ·与主题3(“和弦主题”)的联系 | 第51-52页 |
| ·音乐主题在《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运用 | 第52-105页 |
| ·主题1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52-80页 |
| ·以原型出现的主题 | 第52-60页 |
| ·主题的变化出现 | 第60-80页 |
| ·主题2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80-84页 |
| ·主题3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84-89页 |
| ·原始形态 | 第84-85页 |
| ·浓缩形态 | 第85-88页 |
| ·分解形态 | 第88-89页 |
| ·主题4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89-91页 |
| ·主题5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91-95页 |
| ·主题6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95-99页 |
| ·主题7、8、9、10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99-105页 |
| 第四章 结语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