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22页 |
1 引言 | 第22-30页 |
·选题的缘起与本研究的意义 | 第22-2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7-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2 总论:电子登记债权行为 | 第30-66页 |
·电子登记债权的涵义和法律特征 | 第30-35页 |
·电子登记债权概念之语词 | 第30-31页 |
·电子登记债权的涵义与法律特征 | 第31-34页 |
·电子登记债权的类型 | 第34-35页 |
·电子登记债权行为的特征和构成要件 | 第35-40页 |
·电子登记债权行为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 第35-39页 |
·电子登记债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39页 |
·电子登记债权行为人(电子登记债权利用主体)的范围 | 第39-40页 |
·意思表示 | 第40-44页 |
·意思表示存在缺陷在直接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后果 | 第40-41页 |
·意思表示存在缺陷时对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 第41-43页 |
·意思表示存在缺陷时电子债权登记机构的责任 | 第43页 |
·意思表示存在缺陷时对消费者的保护 | 第43-44页 |
·电子登记的基本问题 | 第44-54页 |
·电子登记的概念和类型 | 第44页 |
·登记机构的选择 | 第44-45页 |
·电子登记的效力 | 第45页 |
·申请人 | 第45-50页 |
·申请方式 | 第50页 |
·电子债权登记机构进行登记时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 第50-51页 |
·无权申请时电子债权登记机构的法律责任 | 第51-54页 |
·电子登记债权行为的代理 | 第54-66页 |
·电子登记债权行为的无权代理 | 第54-60页 |
·电子登记债权行为的表见代理 | 第60-61页 |
·电子登记债权行为的越权代理 | 第61-66页 |
3 电子登记债权发生 | 第66-80页 |
·电子登记债权发生的概念和要件 | 第66-69页 |
·电子登记债权发生的概念 | 第66页 |
·电子登记债权发生的要件 | 第66-67页 |
·电子登记债权发生的效力 | 第67-69页 |
·发生登记的法定必要登记事项 | 第69-73页 |
·法定必要登记事项的概念 | 第69页 |
·债务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意思表示 | 第69页 |
·债权金额 | 第69-71页 |
·电子登记债务人的必要信息 | 第71-72页 |
·电子登记债权人的必要信息 | 第72页 |
·登记编号和登记日期 | 第72页 |
·是否认可类似空白票据的电子登记债权 | 第72-73页 |
·发生登记的法定任意登记事项 | 第73-80页 |
·法定任意登记事项的概念 | 第73页 |
·支付日期 | 第73-74页 |
·分割支付 | 第74页 |
·当事人就利息的约定 | 第74-75页 |
·电子登记债权作为信托财产 | 第75页 |
·电子登记债权的限制事项 | 第75-77页 |
·当事人约定排除善意取得及人的抗辩切断的适用 | 第77-78页 |
·期限利益丧失的约定 | 第78-80页 |
4 电子登记债权让与 | 第80-108页 |
·电子登记债权让与的概念和要件 | 第80-83页 |
·电子登记债权让与的概念 | 第80页 |
·电子登记债权让与的构成要件 | 第80-82页 |
·让与登记 | 第82-83页 |
·电子登记债权让与的效力 | 第83-93页 |
·让与人的担保责任 | 第83-87页 |
·禁止让与约定的效力 | 第87-90页 |
·电子登记债权双重让与 | 第90-91页 |
·电子登记债权期后让与 | 第91-93页 |
·电子登记债权抗辩限制 | 第93-100页 |
·电子登记债权抗辩限制的范围及内容 | 第93-95页 |
·电子登记债权抗辩限制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 第95-96页 |
·电子登记债权抗辩限制的例外 | 第96-100页 |
·电子登记债权的善意取得 | 第100-105页 |
·电子登记债权善意取得的概念 | 第100-101页 |
·电子登记债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 第101-104页 |
·电子登记债权善意取得的效力 | 第104-105页 |
·电子登记债权善意取得的除外规定 | 第105页 |
·电子登记债权让与中的消费者保护 | 第105-108页 |
·排除善意取得及抗辩切断的例外 | 第105-106页 |
·善意取得适用的例外 | 第106-107页 |
·人的抗辩切断适用的例外 | 第107-108页 |
5 电子登记保证 | 第108-122页 |
·电子登记保证的涵义和特征 | 第108-110页 |
·电子登记保证的涵义 | 第108-109页 |
·电子登记保证与民事保证、票据保证之比较 | 第109-110页 |
·电子登记保证的成立 | 第110-114页 |
·电子登记保证的当事人 | 第110-112页 |
·电子登记保证的成立要件 | 第112-114页 |
·电子登记保证的效力 | 第114-122页 |
·电子登记保证债务 | 第114-116页 |
·电子登记保证人的权利 | 第116-122页 |
6 电子登记债权消灭 | 第122-144页 |
·电子登记债权消灭的原因 | 第122-128页 |
·支付 | 第122-124页 |
·抵销 | 第124-125页 |
·混同 | 第125-126页 |
·消灭时效 | 第126-128页 |
·电子登记债权消灭原因发生后的效力 | 第128-138页 |
·支付的效力 | 第128-134页 |
·抵销的效力 | 第134页 |
·消灭时效完成的效力 | 第134-138页 |
·电子登记债权消灭的程序 | 第138-144页 |
·电子登记债权消灭的程序要件 | 第138-139页 |
·当事人申请 | 第139-141页 |
·电子债权登记机构登记 | 第141-143页 |
·支付登记的效力 | 第143-144页 |
7 中国债权让与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借鉴日本《电子记录债权法》为中心 | 第144-168页 |
·中国现行债权让与和债权质押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144-149页 |
·我国现行债权让与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144-146页 |
·现行债权质押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146-149页 |
·现行债权质押和债权让与规则之间存在冲突 | 第149页 |
·中国创设电子债权市场的积极意义 | 第149-154页 |
·有利于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 第150页 |
·破解指名债权双重让与的难题 | 第150-151页 |
·具有可视性和追踪可能性,解决了传统债权在流通层面上的缺陷 | 第151-152页 |
·侧重保护受让人和质权人的利益,增强了电子登记债权的流动性 | 第152-153页 |
·缓解执行难的问题 | 第153-154页 |
·借鉴日本《电子记录债权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54-161页 |
·规范电子登记债权市场的途径 | 第154-155页 |
·中国借鉴日本《电子记录债权法》的必要性 | 第155-157页 |
·中国借鉴日本《电子记录债权法》的可能性 | 第157-161页 |
·中国在借鉴日本电子记录债权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161-168页 |
·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借鉴 | 第161-162页 |
·进行体系性借鉴 | 第162-163页 |
·用域外法律的先进精神涤荡固有法律传统中的落后理念 | 第163-164页 |
·确立成功与否的科学标准 | 第164-165页 |
·“借鉴他国法律会引致自生秩序和立法秩序之间产生张力”论之批判 | 第165-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92页 |
附录 | 第19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9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