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耗散结构理论 | 第21-47页 |
·突发事件 | 第21-31页 |
·突发事件的含义 | 第21-23页 |
·突发事件的特征 | 第23-26页 |
·突发事件的分类 | 第26-28页 |
·突发事件的成因 | 第28-31页 |
·应急管理 | 第31-37页 |
·应急管理的含义 | 第31-32页 |
·应急管理的阶段 | 第32-36页 |
·应急管理系统构成要素 | 第36-37页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37-46页 |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 第37-38页 |
·耗散结构理论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优越性 | 第38-40页 |
·应急管理系统耗散结构演化的基本条件分析 | 第40-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概况及借鉴 | 第47-61页 |
·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概况 | 第47-50页 |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 | 第47-48页 |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网络 | 第48-50页 |
·美国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 | 第50页 |
·日本的应急管理体系概况 | 第50-55页 |
·日本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 | 第51-52页 |
·日本应急管理体系的网络 | 第52-53页 |
·日本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 | 第53-55页 |
·俄罗斯的应急管理体系概况 | 第55-58页 |
·俄罗斯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 | 第55-56页 |
·俄罗斯应急管理体系的网络 | 第56-57页 |
·俄罗斯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 | 第57-58页 |
·各国应急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我国应急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61-70页 |
·应急管理系统“开放性”程度不高 | 第61-62页 |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第61-62页 |
·缺乏国际合作机制 | 第62页 |
·应急管理系统靠近“平衡态” | 第62-64页 |
·专门应急管理机构缺失 | 第62-63页 |
·应急管理预警机制缺乏 | 第63-64页 |
·各机构之间责、权、利不明确 | 第64页 |
·应急管理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不够密切 | 第64-66页 |
·应急管理系统沟通机制缺乏 | 第64-65页 |
·应急管理信息交流和共享欠缺 | 第65-66页 |
·应急管理系统“涨落”行为不突出 | 第66-69页 |
·社会危机意识薄弱 | 第66-67页 |
·缺乏公共财政保障 | 第67-68页 |
·信息披露制度欠缺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完善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对策 | 第70-86页 |
·提高应急管理系统的“开放性” | 第70-73页 |
·构建多元救助体系 | 第70-71页 |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 第71-72页 |
·建立应急管理的国际协作机制 | 第72-73页 |
·促使应急管理系统远离“平衡态” | 第73-77页 |
·建立常设性专门应急管理机构 | 第73-74页 |
·构建科学高效的预警机制 | 第74-76页 |
·明晰各机构在应急管理中的权、责 | 第76-77页 |
·增强应急管理系统间“非线性相互作用” | 第77-80页 |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共享体系 | 第77-79页 |
·提高应急管理各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 | 第79-80页 |
·促进应急管理系统“涨落”的产生 | 第80-85页 |
·增强社会整体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 | 第80-81页 |
·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财政保障体系 | 第81-83页 |
·加强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