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等基因系群体的Ghd7和Qph1上位性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数量性状和数量遗传学 | 第10-11页 |
·水稻产量构成 | 第11页 |
·QTL的定位 | 第11-15页 |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11-13页 |
·遗传作图群体 | 第13-14页 |
·统计方法 | 第14-15页 |
·QTL上位性和杂种优势 | 第15-16页 |
·水稻产量QTLs的定位与克隆 | 第16-19页 |
·水稻株型QTLs研究 | 第16-17页 |
·水稻抽穗期QTLs研究 | 第17-18页 |
·水稻每穗粒数和粒形QTLs的研究 | 第18-19页 |
·Ghd7和Qph1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水稻一因多效基因Ghd7 | 第19-20页 |
·Qph1的定位 | 第20-21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27页 |
·田间试验 | 第22-23页 |
·数据调查 | 第23-24页 |
·DNA抽提和分子标记分析 | 第24-26页 |
·DNA抽提 | 第24页 |
·PCR扩增 | 第24-26页 |
·电泳及显影 | 第26页 |
·株高、抽穗期和每穗颖花数的QTL分析 | 第26页 |
·QTL互作效应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Qph1群体和Ghd7群体的QTL分析 | 第27-28页 |
·Qph1-Ghd7群体的性状表现 | 第28-30页 |
·Qph1-Ghd7群体的QTL位点分析 | 第30-31页 |
·群体株高的互作分析 | 第31-33页 |
·九种基因型的表型比较 | 第33-35页 |
4 讨论 | 第35-38页 |
·Qph1和sd-1的比较 | 第35页 |
·上位性效应的重要性和其在遗传育种的应用 | 第35-36页 |
·Pokkali携带强功能的Ghd7等位基因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