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理论论文--环境保护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 城市碳源碳汇研究的意义第16-19页
 2 城市碳源碳汇的研究框架和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9-21页
   ·研究框架第19-21页
   ·研究内容第21页
 3 研究进展第21-26页
   ·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第21-23页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研究第23-26页
 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6-27页
 5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8-32页
 1 自然环境第28-29页
 2 经济发展概况第29-30页
 3 环境保护第30-32页
第三章 上海市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第32-63页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第32-39页
   ·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第32-36页
   ·工业碳排放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第36-37页
   ·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第37-39页
 2 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分析第39-48页
   ·碳排放量第39-40页
   ·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第40-41页
   ·能源结构分析第41-43页
   ·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第43-46页
   ·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第46-48页
 3 工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第48-54页
   ·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第49-51页
   ·轻、重工业的比较第51-52页
   ·影响因素的行业分析第52-54页
   ·与全国和其他国家的对比第54页
 4 居民出行的交通碳排放第54-60页
   ·单位里程碳排放和年碳排放总量第54-56页
   ·公共交通人均碳排放量第56-57页
   ·单位道路面积碳排放第57-58页
   ·讨论第58-60页
 5 小结第60-63页
   ·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第60页
   ·工业的碳排放第60-61页
   ·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第61-63页
第四章 上海植被的碳储量特征及其碳汇第63-76页
 1 植被碳汇构成第63页
 2 研究方法和数据第63-67页
   ·生物量估算方法第63-66页
   ·碳汇估算方法第66-67页
   ·研究数据第67页
 3 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第67-71页
   ·林分的碳储量第67-70页
   ·非林分植被的碳储量第70-71页
 4 植被的碳汇第71-73页
   ·林分碳汇第71-72页
   ·非林分植被碳汇第72-73页
 5 讨论第73-75页
   ·四旁树的统计问题第73页
   ·森林结构的影响第73-74页
   ·碳汇潜力分析第74页
   ·研究方法的探讨第74-75页
 6 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上海土壤碳汇第76-90页
 1 土壤碳汇构成第76页
 2 研究方法和数据第76-79页
   ·农田土壤第76-78页
   ·园林绿地土壤第78-79页
 3 农田土壤的碳汇第79-83页
   ·上海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有机碳特征第79-80页
   ·耕地地力调查的土壤有机碳特征第80页
   ·实地采样测定的土壤有机碳特征第80-82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汇能力第82-83页
 4 园林绿地土壤碳汇第83-84页
 5 讨论第84-88页
   ·上海农田土壤与其他地区的对比第85页
   ·林地土壤的有机碳特征第85-86页
   ·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第86-87页
   ·园林绿地土壤的固碳作用第87-88页
   ·园林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第88页
 6 小结第88-90页
   ·农田土壤碳汇第88-89页
   ·园林绿地土壤碳汇第89-90页
第六章 上海2020年碳排放情景预测第90-104页
 1 上海碳源碳汇构成特征第90页
 2 上海2020年碳排放预测第90-102页
   ·研究方法第91-94页
   ·不同减排情景下上海2020年碳排放量第94-95页
   ·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特征第95-97页
   ·碳减排的可行性分析第97-102页
 3 小结第102-10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6页
 1 结论第104-105页
 2 不足与展望第105-106页
附录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2页
后记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下一篇:灾害情景下城市脆弱性评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