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50页 |
1.1 楔子 | 第10-12页 |
1.2 描述重夸克偶素质量谱的势模型 | 第12-13页 |
1.3 重夸克偶素辐射衰变、湮灭过程和轻强子跃迁 | 第13-17页 |
1.4 OZI规则与重夸克偶素的显粲(底)衰变 | 第17-20页 |
1.5 高激发态重夸克偶素衰变中的反常实验现象Ⅰ | 第20-24页 |
1.6 高激发态重夸克偶素衰变中的反常实验现象Ⅱ | 第24-32页 |
1.7 用强子圈机制解释重夸克偶素跃迁的反常分支比 | 第32-37页 |
1.8 用强子圈机制解释带电类粲偶素和带电类底偶素 | 第37-48页 |
1.9 本文的研究动机和研究内容 | 第48-50页 |
第二章 重味强子的唯象动力学 | 第50-70页 |
2.1 量子色动力学的基本特性 | 第50-52页 |
2.2 有效场理论简介 | 第52-53页 |
2.3 手征对称性 | 第53-55页 |
2.4 手征对称性的自发破缺与Goldstone定理 | 第55-59页 |
2.5 重夸克对称性 | 第59-61页 |
2.6 非相对论性量子色动力学的对称性 | 第61-63页 |
2.7 重介子手征有效理论 | 第63-68页 |
2.8 重夸克偶素与重轻介子的相互作用 | 第68-70页 |
第三章 用强子圈机制研究Υ(6S)的隐底衰变 | 第70-109页 |
3.1 研究动机 | 第70-75页 |
3.2 对Υ(6S)→χ_(bJ)Φ和Υ(6S)→χ_(bJ)ω这两个隐底衰变过程的研究 | 第75-89页 |
3.2.1 带有中间强子圈的Υ(6S)→χ_(bJ)Φ和Υ(6S)→χ_(bJ)ω跃迁过程 | 第75-81页 |
3.2.2 数值结果 | 第81-86页 |
3.2.3 小结 | 第86-87页 |
3.2.4 实验验证 | 第87-89页 |
3.3 探讨BelleⅡ实验发现Υ(6S)→Υ(13D_J)η跃迁过程的潜力 | 第89-100页 |
3.3.1 强子圈机制作用下的Υ(6S)→Υ(1~3D_J)跃迁 | 第89-95页 |
3.3.2 输入参数 | 第95-97页 |
3.3.3 计算Υ(6S)→Υ(1~3D_J)η过程的衰变分支比 | 第97-98页 |
3.3.4 小结 | 第98-100页 |
3.4 研究Υ(6S)的T(nS)η~(('))衰变模式 | 第100-107页 |
3.4.1 对Υ(6S)→Υ(nS)η~(('))衰变率的计算 | 第100-103页 |
3.4.2 数值结果 | 第103-106页 |
3.4.3 讨论和小结 | 第106-10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四章 对在BelleⅡ实验上寻找Υ(2D)和Υ(3D)粒子的可能性的探讨 | 第109-137页 |
4.1 研究动机 | 第109-114页 |
4.2 在Υ(6S)的ππ丢失质量谱中寻找Υ(2D) | 第114-125页 |
4.2.1 对Υ(6S)→Υ(2D)π~+π~-过程的衰变率的计算 | 第114-117页 |
4.2.2 输入参数 | 第117-119页 |
4.2.3 数值结果 | 第119-125页 |
4.3 对适合于实验寻找Υ(3D)粒子的衰变道的挑选 | 第125-136页 |
4.3.1 对Υ(3D)→Υ(1S)η及Υ(3D)→hb(1P)η过程的衰变率的计算 | 第125-128页 |
4.3.2 输入参数 | 第128-130页 |
4.3.3 数值结果 | 第130-136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五章 对BESⅢ在e~+e~-→Ψ(2S)π~+π~-过程的Ψ(2S)π~±不变质量谱中发现的带电结构的解释 | 第137-153页 |
5.1 研究动机 | 第137-142页 |
5.2 拟合e~+e~-Ψ(3686)π~+π~-散射过程的模型 | 第142-145页 |
5.3 对BESⅢ实验组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的联合拟合以及对出现在Ψ(3686)π~±不变质量谱中的增长结构的重现 | 第145-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3-157页 |
附录A 自旋为整数的粒子的自旋波函数 | 第157-159页 |
A.1 自旋为1的粒子的自旋波函数 | 第157-158页 |
A.2 自旋为n的粒子的白旋波函数 | 第158-159页 |
附录B 散射过程的参数化 | 第159-168页 |
B.1 1体到2体衰变过程的参数化 | 第159-161页 |
B.2 1体到3体衰变过程的参数化 | 第161-163页 |
B.3 2体到3体散射过程的参数化—欧拉角方法及坐标变换 | 第163-168页 |
附录C 衰变振幅与费曼规则 | 第168-189页 |
C.1 Υ(6S)→χ_(bJ)Φ和Υ(6S)→χ_(bJ)ω过程的衰变振幅 | 第168-176页 |
C.2 描述相互作用顶点的费曼规则 | 第176-180页 |
C.3 描述Υ(3D)→Υ(1S)η以及Υ(3D)→h_b(1P)η过程的费曼图 | 第180-183页 |
C.4 书写描述ISPE机制的跃迁振幅的方法 | 第183-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