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下肢肌肉协同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1.2.1 骨肌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1.2.2 肌肉协同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2 骨肌系统与肌肉协同原理 | 第22-33页 |
| 2.1 引言 | 第22页 |
| 2.2 人体下肢骨肌系统 | 第22-30页 |
| 2.2.1 下肢骨肌仿真模型 | 第22-25页 |
| 2.2.2 下肢运动学 | 第25-26页 |
| 2.2.3 下肢动力学 | 第26-27页 |
| 2.2.4 Hill肌肉模型 | 第27-30页 |
| 2.3 肌肉协同 | 第30-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3 人体运动测量与仿真分析系统 | 第33-46页 |
| 3.1 引言 | 第33页 |
| 3.2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 第33-40页 |
| 3.2.1 运动学数据 | 第33-34页 |
| 3.2.2 动力学数据 | 第34-36页 |
| 3.2.3 表面肌电信号 | 第36-40页 |
| 3.3 骨肌系统生物力学分析模块 | 第40-45页 |
| 3.3.1 骨肌仿真模型标定 | 第40-42页 |
| 3.3.2 逆运动学分析 | 第42-44页 |
| 3.3.3 逆动力学分析 | 第44-4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4 肌肉协同提取算法 | 第46-60页 |
| 4.1 引言 | 第46页 |
| 4.2 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肌肉协同提取 | 第46-52页 |
| 4.2.1 肌肉激活度求解 | 第46-49页 |
| 4.2.2 肌肉协同提取 | 第49-52页 |
| 4.3 引入协同控制的肌肉激活模型 | 第52-55页 |
| 4.4 肌肉协同的分析方法 | 第55-59页 |
| 4.4.1 肌肉协同数目 | 第55页 |
| 4.4.2 肌肉协同匹配 | 第55-57页 |
| 4.4.3 肌肉协同结构和激活系数参数 | 第57-5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5 实验研究 | 第60-75页 |
| 5.1 引言 | 第60页 |
| 5.2 肌肉协同提取算法结果比较 | 第60-63页 |
| 5.2.1 实验方案 | 第60-61页 |
| 5.2.2 肌肉协同数目 | 第61-62页 |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3页 |
| 5.3 足底打滑平衡实验研究 | 第63-74页 |
| 5.3.1 实验方案 | 第63-64页 |
| 5.3.2 肌肉协同数目 | 第64-65页 |
| 5.3.3 误差分析 | 第65-66页 |
| 5.3.4 正常行走肌肉协同 | 第66-68页 |
| 5.3.5 足底打滑平衡肌肉协同 | 第68-70页 |
| 5.3.6 不同运动状态对肌肉协同的影响 | 第70-7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5-78页 |
| 6.1 本文总结 | 第75-77页 |
| 6.2 本文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