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氢能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氢气的储存方式 | 第11-12页 |
1.3 固态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物理储氢介质 | 第12-13页 |
1.3.2 化学储氢介质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氢化镁储氢材料的催化改性研究进展 | 第15-31页 |
2.1 氢化镁结构及其作为储氢材料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氢化镁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调控 | 第16-28页 |
2.2.1 催化改性 | 第16-23页 |
2.2.2 合金化 | 第23-24页 |
2.2.3 纳米化和纳米限域 | 第24-28页 |
2.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3.1 实验原材料及样品制备 | 第31-32页 |
3.1.1 实验原材料 | 第31页 |
3.1.2 样品制备 | 第31-32页 |
3.2 材料结构表征与分析 | 第32-33页 |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2页 |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SEM&EDS) | 第32页 |
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2-33页 |
3.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3页 |
3.2.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33页 |
3.3 储氢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3.3.1 吸放氢性能测试 | 第33页 |
3.3.2 放氢动力学和热力学测试 | 第33-34页 |
3.4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纳米V_2O_3@C制备及其对MgH_2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35-47页 |
4.1 纳米V_2O_3@C的制备与表征 | 第35-38页 |
4.2 添加纳米V_2O_3@C对MgH_2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38-42页 |
4.3 添加纳米V_2O_3@C对MgH_2放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2页 |
4.4 V的存在形式和催化机理 | 第42-45页 |
4.5 添加纳米V_2O_3@C的MgH_2循环稳定性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Nb_2C的制备及其添加对MgH_2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47-57页 |
5.1 Nb_2C的制备及表征 | 第48-50页 |
5.2 MgH_2-9 wt% Nb_2C体系的吸放氢性能 | 第50-52页 |
5.3 MgH_2-9 wt% Nb_2C体系的放氢动力学和热力学 | 第52-54页 |
5.4 Nb的存在状态 | 第54-55页 |
5.5 MgH_2-9 wt% Nb_2C体系的循环稳定性 | 第55-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原位生成的NbTi纳米晶及其对MgH_2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57-67页 |
6.1 NbTiC前驱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57-59页 |
6.2 NbTi纳米晶的产生和结构表征 | 第59-61页 |
6.3 NbTi纳米晶催化的MgH_2储氢体系吸放氢性能 | 第61-63页 |
6.4 NbTi纳米晶催化的MgH_2储氢体系放氢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 | 第63-64页 |
6.5 NbTi纳米晶的催化机理 | 第64-65页 |
6.6 NbTi纳米晶催化的MgH_2储氢体系循环稳定性 | 第65-6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7.1 结论 | 第67-68页 |
7.2 展望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