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9页 |
1 “次韵赋”溯源 | 第9-14页 |
1.1 “次韵”的产生 | 第9-12页 |
1.2 “次韵赋”之名 | 第12-14页 |
2 次韵赋的流变及原因 | 第14-28页 |
2.1 两宋:次韵赋的形成期 | 第14-19页 |
2.2 金元:次韵赋的式微期 | 第19-21页 |
2.3 明:次韵赋的过渡期 | 第21-24页 |
2.4 清:次韵赋的鼎盛期 | 第24-28页 |
3 次韵赋的创作动机 | 第28-36页 |
3.1 交流情感、抒写怀抱 | 第28-30页 |
3.2 追慕与学习 | 第30-33页 |
3.3 逞才使能 | 第33-34页 |
3.4 居闲娱乐、风雅应酬 | 第34-36页 |
4 次韵赋的作品分析 | 第36-47页 |
4.1 次韵赋的次韵形式 | 第36-39页 |
4.2 次韵赋的题材内容 | 第39-42页 |
4.3 次韵赋的继承与创新 | 第42-47页 |
5 次韵赋的个案研究 | 第47-76页 |
5.1 次韵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第47-56页 |
5.2 次韵庾信赋作 | 第56-72页 |
5.3 次韵朱熹《白鹿洞赋》 | 第72-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