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近场地震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1.2.1 速度脉冲效应 | 第14页 |
1.2.2 前方向性效应 | 第14-15页 |
1.2.3 上下盘效应 | 第15页 |
1.2.4 滑冲效应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内近场地震结构响应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近场地震结构响应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ABAQUS平面框架结构教学楼建模 | 第20-28页 |
2.1 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 | 第20-22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20页 |
2.1.2 结构设计 | 第20-22页 |
2.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7页 |
2.2.1 ABAQUS软件介绍 | 第22页 |
2.2.2 分离式建模 | 第22-24页 |
2.2.3 本构关系 | 第24-25页 |
2.2.4 计算方法选择和参数选择 | 第25-26页 |
2.2.5 地震波加载方法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近场含速度脉冲地震记录 | 第28-48页 |
3.1 近场定义 | 第28页 |
3.2 PEER数据库的使用 | 第28-30页 |
3.3 近场含脉冲地震列表 | 第30-36页 |
3.3.1 引言 | 第30-31页 |
3.3.2 近场含速度脉冲地震记录列表 | 第31-36页 |
3.4 速度脉冲峰值与场地、矩震级和断层距的关系 | 第36-37页 |
3.4.1 速度脉冲峰值与场地的关系 | 第36页 |
3.4.2 速度脉冲峰值与矩震级的关系 | 第36-37页 |
3.4.3 速度脉冲峰值与断层矩的关系 | 第37页 |
3.5 PGV/PGA与场地、矩震级和断层距的关系 | 第37-39页 |
3.5.1 PGV/PGA与场地的关系 | 第37-38页 |
3.5.2 PGV/PGA与矩震级的关系 | 第38页 |
3.5.3 PGV/PGA与断层矩的关系 | 第38-39页 |
3.6 文中用到的地震波 | 第39-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近场含速度脉冲地震作用下平面框架结构响应分析 | 第48-60页 |
4.1 首层柱顶相对基础侧移计算结果 | 第48-54页 |
4.1.1 Ⅰ类场地RSN879和RSN1148计算结果 | 第48-51页 |
4.1.2 Ⅱ类场地RSN1530和RSN1182计算结果 | 第51-54页 |
4.2 结构顶点位移计算结果 | 第54-56页 |
4.2.1 Ⅰ类场地RSN879和RSN1148计算结果 | 第54-55页 |
4.2.2 Ⅱ类场地RSN1530和RSN1182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4.3 结构基底剪力计算结果 | 第56-58页 |
4.3.1 Ⅰ类场地RSN879和RSN1148计算结果 | 第56-57页 |
4.3.2 Ⅱ类场地RSN1530和RSN1182计算结果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近场含速度脉冲地震作用下梁柱内力分析 | 第60-70页 |
5.1 各层柱底剪力值 | 第60-62页 |
5.2 首层梁柱弯矩包络图 | 第62-64页 |
5.3 首层Mises应力图 | 第64-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