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布局及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从“美丽乡村建设”谈起第12页
    1.2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3-18页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2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6-18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4.1 研究目的第18页
        1.4.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5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第19-20页
        1.5.1 研究对象第19-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页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及创新点第20-24页
        1.6.1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0-22页
        1.6.2 论文的框架第22-23页
        1.6.3 论文的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布局研究第24-46页
    2.1 村镇集市的概念及界定第24-25页
        2.1.1 村镇集市的概念、性质第24-25页
        2.1.2 村镇集市的界定范围第25页
    2.2 村镇集市布局相关理论第25-28页
        2.2.1 外部空间理论第25-27页
        2.2.2 场所理论第27-28页
    2.3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现状第28-32页
        2.3.1 沈阳北部村镇集市现状第28-29页
        2.3.2 沈阳东北部村镇集市现状第29-30页
        2.3.3 沈阳东南部村镇集市现状第30页
        2.3.4 沈阳西南部村镇集市现状第30-32页
    2.4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空间布局及形态特质第32-41页
        2.4.1 集市与村镇的结构关系演变第32页
        2.4.2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分布特点第32-39页
        2.4.3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空间形态特点第39-41页
    2.5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布局原则第41-42页
        2.5.1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布局的适应性原则第41页
        2.5.2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布局的和谐性原则第41-42页
        2.5.3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布局的经济实用性原则第42页
    2.6 沈阳周边村镇集市布局策略第42-46页
        2.6.1 配置其他功能活动场所的布局策略第42-43页
        2.6.2 街巷空间布局策略第43-44页
        2.6.3 领域空间布局策略第44-46页
第三章 影响村镇集市空间设计的因素第46-58页
    3.1 村镇集市所涉及的规范条例第46-48页
        3.1.1 相关政策及法规第46页
        3.1.2 不同定位下的发展方向第46-48页
    3.2 村镇集市安全保障设计的因素第48-49页
        3.2.1 集市街巷防火因素第48页
        3.2.2 集市空间噪声控制的因素第48-49页
    3.3 村镇集市基地环境的因素第49-50页
        3.3.1 村镇公共场地的因素第49页
        3.3.2 交通空间的因素第49-50页
    3.4 严寒地区季节性因素第50-52页
        3.4.1 沈阳地区冬季严寒气候的影响第50页
        3.4.2 沈阳地区集市空间冬季严寒气候的应对策略第50-52页
    3.5 参与者行为活动的影响第52-55页
        3.5.1 商品活动的影响第52-55页
        3.5.2 民俗文化活动的影响第55页
    3.6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影响第55-58页
        3.6.1 发展中的形态变化第55-56页
        3.6.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56-58页
第四章 村镇集市空间设计方法第58-80页
    4.1 村镇集市空间设计概述第58-60页
        4.1.1 形式服从于需求第58页
        4.1.2 空间定位设计整合优化第58-60页
    4.2 村镇集市摊位设计第60-61页
        4.2.1 村镇集市摊位设计的尺度第60页
        4.2.2 村镇集市摊位的分类第60-61页
    4.3 村镇集市空间交通体系设计第61-67页
        4.3.1 道路设计第61-64页
        4.3.2 停车场设计第64-67页
    4.4 村镇集市空间景观节点设计第67-76页
        4.4.1 可识别性标志物设计第67-69页
        4.4.2 绿化景观空间设计第69-74页
        4.4.3 休闲空间设计第74-76页
    4.5 配套及服务设施设计第76-80页
        4.5.1 卫生间配置第77页
        4.5.2 排污配置第77-78页
        4.5.3 防火配置第78-80页
第五章 实例分析及改造性设计第80-90页
    5.1 改造对象的选取及实地调研第80-82页
        5.1.1 对象选取理由及现状第80-82页
        5.1.2 实地调研存在问题第82页
    5.2 预期建设目标第82-86页
        5.2.1 构建“交通干道+步行商业街”的集市形态第83-84页
        5.2.2 构建“集市广场+休闲绿地”的街道空间节点第84-85页
        5.2.3 构建“流动摊位+固定摊位”的商业形态第85-86页
    5.3 蒲河集市局部改造设计第86-90页
        5.3.1 入口空间改造第86-87页
        5.3.2 摊位设施改造第87页
        5.3.3 交通体系改造第87-88页
        5.3.4 空间节点改造第88-90页
第六章 结论第90-92页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第90页
    6.2 研究内容的展望及不足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4页
附录一第94-95页
附录二第95-96页
附录三第96-97页
附录四第97-98页
附录五第98-102页
作者简介第102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口发展趋势与政策变化对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和基金平衡的影响研究--基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数据分析
下一篇: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近场地震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