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概述 | 第11页 |
1.2.2 国外有关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有关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12页 |
1.3 地震易损性研究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概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外有关地震易损性的研究 | 第13页 |
1.3.3 国内有关地震易损性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震害预测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 第14-15页 |
1.4.1 震害预测方法概述 | 第14页 |
1.4.2 国外有关震害预测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3 国内有关震害预测的研究 | 第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数值模拟 | 第16-24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ETABS结构分析软件 | 第16-17页 |
2.3 模型的建立 | 第17-21页 |
2.3.1 典型剪力墙结构的工程概况 | 第17-18页 |
2.3.2 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 第18-19页 |
2.3.3 ETABS分析模型 | 第19-21页 |
2.4 模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21-22页 |
2.4.1 积分方式的选择 | 第21页 |
2.4.2 层间位移角的提取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基于IDA分析方法的高层剪力墙结构抗震能力评估 | 第24-44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IDA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24-30页 |
3.2.1 IDA分析方法的定义 | 第24-25页 |
3.2.2 IDA分析方法的步骤 | 第25页 |
3.2.3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25-28页 |
3.2.4 比例系数及算法 | 第28页 |
3.2.5 DM和IM指标的确定 | 第28-29页 |
3.2.6 IDA曲线簇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3.3 典型剪力墙结构IDA曲线绘制 | 第30-31页 |
3.4 考虑抗震设防等级和结构高度的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31-42页 |
3.4.1 模型的IDA分析 | 第31-35页 |
3.4.2 破坏状态的定义 | 第35-36页 |
3.4.3 各性态点的确定 | 第36-37页 |
3.4.4 抗震设防等级对剪力墙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5 结构高度对剪力墙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高层剪力墙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及理论推导 | 第44-46页 |
4.2.1 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4.2.2 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推导 | 第45-46页 |
4.3 模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46-54页 |
4.3.1 数据的线性回归处理 | 第46-49页 |
4.3.2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绘制及分析 | 第49-53页 |
4.3.3 结构的三水准地震易损性矩阵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高层剪力墙结构震害预测简化方法 | 第56-64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震害预测简化方法 | 第56-59页 |
5.3 震害预测简化方法的校验 | 第59-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