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桥梁震害介绍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基于地震信息的选取方法 | 第13页 |
1.3.2 基于规范设计谱的选取方法 | 第13-14页 |
1.3.3 临界激励方法 | 第14-15页 |
1.3.4 最不利地震动方法 | 第15-16页 |
1.3.5 最不利地震动考虑因素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强震数据库及地震动参数排序 | 第19-3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国外强震数据库介绍 | 第19-28页 |
2.2.1 美国PEER中心NGA-West2 | 第19-22页 |
2.2.2 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K-NET和KiK-net | 第22-24页 |
2.2.3 美国USGS和COSMOS数据库CESMD | 第24-25页 |
2.2.4 意大利加速度数据库ITACA | 第25-26页 |
2.2.5 土耳其国家强震动数据库TR-NSMN | 第26-27页 |
2.2.6 新西兰GeoNet数据库 | 第27-28页 |
2.3 强震数据库特征比较 | 第28-30页 |
2.3.1 震源和台站分布特征 | 第28页 |
2.3.2 记录数量特征 | 第28-29页 |
2.3.3 地震事件的发震时间的比较 | 第29页 |
2.3.4 场地条件信息 | 第29-30页 |
2.4 地震动参数排序 | 第30-37页 |
2.5 我国强震数据库简介 | 第37页 |
2.6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地震动参数及相关性分析 | 第39-51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地震动参数及分类 | 第39-40页 |
3.3 地震动参数介绍及计算 | 第40-46页 |
3.3.1 地震动峰值参数 | 第41页 |
3.3.2 地震动持时参数 | 第41-42页 |
3.3.3 地震动频谱参数 | 第42-44页 |
3.3.4 地震动能量参数 | 第44-46页 |
3.4 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46-49页 |
3.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典型桥梁结构地震动排序 | 第51-7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桥梁地震动输入和破坏指标 | 第51-53页 |
4.3 桥梁模型 | 第53-54页 |
4.4 OpenSees建模 | 第54-56页 |
4.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66页 |
4.5.1 单一结构单一幅值分析 | 第57-65页 |
4.5.2 单一结构多个幅值分析 | 第65-66页 |
4.5.3 多个结构对比分析 | 第66页 |
4.6 桥梁设计地震动排序 | 第66-70页 |
4.7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记录原始峰值对调幅后结构响应的影响 | 第71-83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地震动数据集和分组 | 第71-72页 |
5.3 反应谱分析 | 第72-75页 |
5.4 使用相似反应谱记录的桥梁结构响应分析 | 第75-80页 |
5.4.2 结构模型 | 第77-78页 |
5.4.3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78-80页 |
5.5 小结 | 第80-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0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