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论文

考虑多源协同的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6-2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4页
        1.2.1 主动配电网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主动配电网各类可调资源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3 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4-28页
第2章 主动配电网供给侧资源特性研究第28-35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分布式发电的特性分析第28-32页
        2.2.1 风力发电第28-30页
        2.2.2 光伏发电第30-31页
        2.2.3 微型燃气轮机第31页
        2.2.4 燃料电池第31-32页
    2.3 分布式储能的特性分析第32-33页
    2.4 供给侧资源互补特性分析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主动配电网需求侧资源建模及其应用第35-50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柔性可控负荷需求响应建模第35-41页
        3.2.1 电动汽车充电模型第36-38页
        3.2.2 温控负荷需求响应模型第38-41页
    3.3 可控负荷参与系统调度模型第41-44页
        3.3.1 目标函数第41-42页
        3.3.2 约束条件第42-44页
    3.4 算例分析第44-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考虑“源-储-荷”协同优化的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研究第50-65页
    4.1 引言第50-51页
    4.2 空调负荷虚拟电厂模型第51-52页
        4.2.1 空调负荷聚合模型第51页
        4.2.2 空调负荷虚拟电厂出力第51-52页
        4.2.3 空调负荷虚拟电厂运行费用计算方法第52页
    4.3 数学模型第52-54页
        4.3.1 目标函数第53页
        4.3.2 约束条件第53-54页
    4.4 模型求解第54-58页
        4.4.1 多目标模型第55页
        4.4.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第55-57页
        4.4.3 计算步骤第57-58页
    4.5 算例分析第58-64页
        4.5.1 基础数据第58-60页
        4.5.2 优化结果分析第60-64页
    4.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基于负荷均衡熵的主动配电网多源协同优化调度研究第65-78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分时电价模型第65-66页
    5.3 负荷均衡熵计算方法第66-68页
    5.4 数学模型第68-70页
        5.4.1 配网优化调度模型1第68-69页
        5.4.2 配网优化调度模型2第69页
        5.4.3 配网优化调度模型3第69-70页
    5.5 算例分析第70-77页
        5.5.1 基础数据第70-72页
        5.5.2 优化结果分析第72-77页
    5.6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6章 基于无迹变换随机潮流建模的主动配电网随机优化调度研究第78-92页
    6.1 引言第78页
    6.2 随机潮流计算方法第78-81页
        6.2.1 模拟法第79页
        6.2.2 解析法第79-80页
        6.2.3 近似法第80-81页
    6.3 配电网随机模型第81-82页
        6.3.1 风力发电系统随机模型第81页
        6.3.2 负荷随机模型第81-82页
        6.3.3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随机模型第82页
    6.4 基于无迹变换的随机潮流计算方法第82-84页
    6.5 数学模型第84-85页
        6.5.1 目标函数第84-85页
        6.5.2 约束条件第85页
    6.6 模型求解第85-87页
    6.7 算例分析第87-91页
        6.7.1 算例描述第87页
        6.7.2 基础数据第87-89页
        6.7.3 场景设置第89页
        6.7.4 优化结果第89-91页
    6.8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7.1 结论第92-93页
    7.2 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06-1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作者简介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研究
下一篇:直流微电网动态特性分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