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2.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2 试验地概况 | 第14页 |
2.3 试验林概况 | 第14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14-16页 |
3 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第16-49页 |
3.1 4年生和8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遗传变异整体分析 | 第16页 |
3.2 10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第16-30页 |
3.2.1 生长性状遗传变异整体分析 | 第16-17页 |
3.2.2 树高遗传变异分析 | 第17-21页 |
3.2.3 胸径遗传变异分析 | 第21-26页 |
3.2.4 材积遗传变异分析 | 第26-30页 |
3.3 13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第30-44页 |
3.3.1 生长性状遗传变异整体分析 | 第30-31页 |
3.3.2 树高遗传变异分析 | 第31-35页 |
3.3.3 胸径遗传变异分析 | 第35-39页 |
3.3.4 材积遗传变异分析 | 第39-44页 |
3.4 10年生与13年生杂种落叶松变异比较 | 第44-47页 |
3.4.1 整体变异比较 | 第44页 |
3.4.2 树高变异比较 | 第44-45页 |
3.4.3 胸径变异比较 | 第45-46页 |
3.4.4 材积变异比较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单点分析 | 第49-67页 |
4.1 10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单点分析 | 第49-56页 |
4.1.1 树高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49-51页 |
4.1.2 胸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51-53页 |
4.1.3 材积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53-56页 |
4.2 13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单点分析 | 第56-63页 |
4.2.1 树高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56-58页 |
4.2.2 胸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58-60页 |
4.2.3 材积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60-63页 |
4.3 10年生与13年生杂种落叶松优良家系比较 | 第63-65页 |
4.3.1 按树高性状选择的优良家系比较 | 第63页 |
4.3.2 按胸径性状选择的优良家系比较 | 第63-64页 |
4.3.3 按材积性状选择的优良家系比较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杂种落叶松生长稳定性分析 | 第67-73页 |
5.1 10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稳定性分析 | 第67-69页 |
5.1.1 树高稳定性分析 | 第67-68页 |
5.1.2 材积稳定性分析 | 第68-69页 |
5.2 13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稳定性分析 | 第69-71页 |
5.2.1 树高稳定性分析 | 第69-70页 |
5.2.2 材积稳定性分析 | 第70-71页 |
5.3 优良家系一致性比较 | 第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杂种落叶松生长相关分析 | 第73-78页 |
6.1 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Pearson相关分析 | 第73-74页 |
6.2 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Spearman秩次相关 | 第74-77页 |
6.2.1 生长性状Spearman秩次相关 | 第74-75页 |
6.2.2 生长性状排秩 | 第75-7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7 育种值估算 | 第78-83页 |
7.1 数据正态性与线性检验 | 第78-79页 |
7.2 树高性状育种值估算 | 第79-80页 |
7.3 胸径性状育种值估算 | 第80-82页 |
7.4 育种值对比分析 | 第8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8 结论 | 第83-85页 |
9 讨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