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导论 | 第8-22页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二、论文研究的现状与方向 | 第11-17页 |
三、论文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 第17-19页 |
四、论文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第19-22页 |
第一章 金融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模式 | 第22-66页 |
第一节 金融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 | 第22-34页 |
一、金融监管的内涵与缘起 | 第22-24页 |
二、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与金融监管变革的关系 | 第24-28页 |
三、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与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 第28-34页 |
第二节 金融监管模式的类型化 | 第34-46页 |
一、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与目标监管 | 第34-39页 |
二、多头监管与统一监管 | 第39-42页 |
三、规则监管与原则监管 | 第42-46页 |
第三节 统一监管模式的检讨 | 第46-52页 |
一、采用统一监管模式的原因 | 第46-48页 |
二、关于统一监管模式的论争 | 第48-49页 |
三、接受统一监管模式的困难 | 第49-52页 |
第四节 域外不同国家监管模式的比较 | 第52-63页 |
一、美国的监管模式 | 第52-54页 |
二、英国的监管模式 | 第54-56页 |
三、澳大利亚的监管模式 | 第56-58页 |
四、日本的监管模式 | 第58-60页 |
五、德国的监管模式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二章 美国次贷危机的法律反思与监管改革 | 第66-110页 |
第一节 次贷危机的法律解读 | 第66-82页 |
一、次贷危机的原因与影响 | 第66-72页 |
二、次贷危机的法律根源 | 第72-82页 |
第二节 次贷危机衍生的悖论 | 第82-101页 |
一、次贷危机中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博弈 | 第82-87页 |
二、高管薪酬的不当激励 | 第87-101页 |
第三节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进路 | 第101-108页 |
一、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 第101-105页 |
二、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 | 第105-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三章 后危机时代监管模式的博弈与选择 | 第110-140页 |
第一节 金融监管模式的博弈 | 第110-123页 |
一、为什么是以目标为基础的监管模式? | 第110-116页 |
二、单一监管、双峰监管:谁能胜出? | 第116-123页 |
第二节 目标监管与双峰监管模式 | 第123-130页 |
一、监管的目标与双峰监管的架构 | 第123-125页 |
二、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从微观到宏观 | 第125-128页 |
三、市场行为监管: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中心 | 第128-130页 |
第三节 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对金融集团的监管 | 第130-138页 |
一、HIH 保险公司破产:提前上演的澳洲“安然”事件 | 第130-132页 |
二、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对金融集团监管的框架 | 第132-135页 |
三、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的有益经验 | 第135-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四章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 第140-172页 |
第一节 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概述与监管现状 | 第140-149页 |
一、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沿革 | 第141-144页 |
二、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职权与功能 | 第144-149页 |
第二节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 第149-164页 |
一、金融市场封闭与金融创新不足问题 | 第149-151页 |
二、监管结构失衡与国家所有权问题 | 第151-154页 |
三、监管部门与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 | 第154-161页 |
四、“一行三会”监管协调机制与缺陷 | 第161-164页 |
第三节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监管变革之道 | 第164-171页 |
一、中国金融监管的目标与模式选择 | 第164-168页 |
二、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进路 | 第168-171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结论 | 第172-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6-198页 |
后记 | 第198-201页 |
论文摘要 | 第201-205页 |
Abstract | 第205-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