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酸性矿山废水的来源、性质和危害 | 第9-10页 |
1.1.1 酸性矿山废水的来源和性质 | 第9-10页 |
1.1.2 酸性矿山废水的危害 | 第10页 |
1.2 酸性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 第10-12页 |
1.2.1 重金属的性质 | 第10-11页 |
1.2.2 重金属的来源和危害 | 第11-12页 |
1.3 农田重金属污染评价及风险评价 | 第12-13页 |
1.4 植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生态学关系 | 第13-14页 |
1.5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 | 第14-16页 |
1.5.1 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2 植物修复研究机理 | 第15-16页 |
1.6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6.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7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页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0-21页 |
2.3 样本测试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21-22页 |
2.3.2 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22页 |
2.3.3 土壤元素组成及矿物组成分析 | 第22页 |
2.3.4 湿生植物生理生化分析 | 第22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22-23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 | 第24-35页 |
3.1 土壤理化性质的统计分析 | 第24-29页 |
3.1.1 土壤剖面颗粒组成 | 第24-25页 |
3.1.2 土壤剖面pH值 | 第25页 |
3.1.3 土壤剖面电导率 | 第25-26页 |
3.1.4 土壤剖面烧失量 | 第26页 |
3.1.5 土壤剖面氮元素 | 第26-27页 |
3.1.6 土壤剖面磷元素 | 第27页 |
3.1.7 土壤剖面钾元素 | 第27-28页 |
3.1.8 土壤剖面可溶性盐分 | 第28-29页 |
3.2 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季节变化的分析 | 第29-33页 |
3.2.1 不同湿生植物表层土壤颗粒组成季节变化 | 第29-30页 |
3.2.2 不同湿生植物表层土壤pH值季节变化 | 第30-31页 |
3.2.3 不同湿生植物表层土壤电导率季节变化 | 第31页 |
3.2.4 不同湿生植物表层土壤烧失量季节变化 | 第31-32页 |
3.2.5 不同湿生植物表层土壤氮元素季节变化 | 第32-33页 |
3.2.6 不同湿生植物表层土壤磷元素季节变化 | 第33页 |
3.3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土壤剖面矿物组成分析 | 第35-39页 |
4.1 土壤剖面矿物组成含量分布 | 第35-37页 |
4.2 酸性矿山废水对土壤剖面矿物组成的影响 | 第37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农田土壤生态风险评价 | 第39-46页 |
5.1 土壤剖面元素组成含量分析 | 第39-41页 |
5.1.1 土壤剖面中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39页 |
5.1.2 土壤剖面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39-41页 |
5.2 农田土壤生态风险评价 | 第41-43页 |
5.2.1 评价方法 | 第41-42页 |
5.2.2 富集因子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42-43页 |
5.2.2.1 稻田土壤剖面重金属富集特征 | 第42-43页 |
5.2.2.3 稻田土壤剖面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43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43-46页 |
5.3.1 土壤剖面元素组成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5.3.2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几种湿生植物对酸性矿山废水土壤的适应性评价 | 第46-56页 |
6.1 湿生植物生理生化性质分析 | 第46-49页 |
6.1.1 湿生植物生理性质 | 第46-48页 |
6.1.2 湿生植物养分性质 | 第48-49页 |
6.2 湿生植物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49-50页 |
6.3 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 | 第50-51页 |
6.4 植物重金属浓缩系数 | 第51-52页 |
6.5 植物重金属富集系数 | 第52页 |
6.6 植物有效态重金属富集系数 | 第52-53页 |
6.7 讨论与小结 | 第53-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57页 |
7.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