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

能源作物柳枝稷体外花器官逆转鉴定分析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3页
    1.1 植物花器官发育研究现状第15-27页
        1.1.1 影响花器官起始的途径及相关基因第15-21页
        1.1.2 花发育的模式及相关基因第21-27页
    1.2 植物花器官逆转及研究进展第27-38页
        1.2.1 植物花器官逆转第27-30页
        1.2.2 影响花器官逆转的因素第30-35页
        1.2.3 花器官逆转相关基因研究第35-38页
    1.3 柳枝稷的研究与利用现状第38-40页
        1.3.1 柳枝稷作为能源作物的研究进展第39页
        1.3.2 柳枝稷的生物学研究进展第39-40页
    1.4 转录组技术在功能基因挖掘中的应用第40-41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41-43页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41-42页
        1.5.2 技术路线第42-43页
第二章 柳枝稷体外花器官逆转诱导及鉴定第43-56页
    引言第43页
    2.1 试验材料第43-44页
        2.1.1 供试植物材料第43页
        2.1.2 试剂与耗材第43页
        2.1.3 仪器设备第43-44页
    2.2 试验方法第44-45页
        2.2.1 柳枝稷植株培养及外植体取材第44页
        2.2.2 柳枝稷体外组织培养第44页
        2.2.3 柳枝稷穗芽解剖结构分析第44页
        2.2.4 柳枝稷穗芽组织学分析第44-45页
        2.2.5 柳枝稷穗芽细胞学分析第4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2.3.1 柳枝稷幼穗体外培养第45-47页
        2.3.2 体外培养柳枝稷幼穗解剖学分析第47-50页
        2.3.3 不同类型再生芽的组织学特征对比与分析第50-52页
        2.3.4 不同类型再生芽的细胞学特征对比与分析第52-53页
    2.4 讨论与结论第53-56页
        2.4.1 FL芽来自花器官逆转第53-54页
        2.4.2 体外培养和6-BA可能是影响花器官逆转的关键因素第54页
        2.4.3 幼嫩的花器官更容易发生逆转第54-56页
第三章 利用RNA-seq研究柳枝稷体外花器官逆转相关基因第56-81页
    引言第56页
    3.1 试验材料第56-59页
        3.1.1 供试植物材料第56页
        3.1.2 试剂与耗材第56-57页
        3.1.3 仪器设备第57页
        3.1.4 载体与菌株第57-59页
    3.2 试验方法第59-66页
        3.2.1 柳枝稷体外培养及取材第59页
        3.2.2 RNA提取及m RNA测序第59页
        3.2.3 基因表达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挖掘第59-61页
        3.2.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第61页
        3.2.5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定量验证第61-62页
        3.2.6 目的基因ORF扩增及过表达载体构建第62-65页
        3.2.7 拟南芥沾花法转基因第65-6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6-78页
        3.3.1 柳枝稷幼穗体外培养及取材时期的选择第66-67页
        3.3.2 RNA测序及新转录本的挖掘第67-69页
        3.3.3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第69-70页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第70-71页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ene Ontology注释第71-72页
        3.3.6 差异表达基因的COG注释第72-73页
        3.3.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注释第73-75页
        3.3.8 差异表达基因中的转录因子分析第75页
        3.3.9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功能验证第75-78页
    3.4 讨论与结论第78-81页
        3.4.1 转录组分析获得了517 个与花逆转相关的基因第78页
        3.4.2 花器官正向发育与花逆转的关系第78-79页
        3.4.3 外源细胞分裂素对其他激素的影响第79-80页
        3.4.4 花逆转是多个生物学进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第80-81页
第四章 柳枝稷花逆转相关基因PvSTK1 的功能研究第81-99页
    引言第81页
    4.1 试验材料第81-82页
        4.1.1 供试植物材料第81页
        4.1.2 试剂与耗材第81页
        4.1.3 仪器设备第81-82页
        4.1.4 载体与菌株第82页
    4.2 试验方法第82-84页
        4.2.1 PvSTK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2-83页
        4.2.2 PvSTK1 的表达模式分析第83页
        4.2.3 拟南芥花粉活力鉴定第83页
        4.2.4 拟南芥子房发育观察第83页
        4.2.5 PvSTK1 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第83-84页
        4.2.6 转PvSTK1 拟南芥中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84页
        4.2.7 不同浓度6-BA对拟南芥花发育的影响第8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4-95页
        4.3.1 PvSTK1 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4-86页
        4.3.2 PvSTK1 的表达模式分析第86-87页
        4.3.3 PvSTK1 基因过量表达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第87-90页
        4.3.4 PvSTK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90页
        4.3.5 过表达PvSTK1 对拟南芥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第90-92页
        4.3.6 体外施加6-BA对拟南芥花发育的影响第92-94页
        4.3.7 体外施加6-BA对拟南芥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第94-95页
    4.4 讨论与结论第95-99页
        4.4.1 PvSTK1 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第95-96页
        4.4.2 PvSTK1 通过降低开花促进基因、提高开花抑制基因表达量影响拟南芥花发育第96-97页
        4.4.3 PvSTK1 与高浓度6-BA抑制拟南芥花发育的异同点分析第97页
        4.4.4 PvSTK1 是新的抑制花发育的基因第97-99页
第五章 结论第99-101页
附录第101-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个人简历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参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丹参miRNA对连作障碍的响应及其在次生代谢调控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