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喜阴药物论文

丹参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9-2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0-29页
    1.1 类黄酮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第20-25页
        1.1.1 类黄酮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呈色中的作用研究第20页
        1.1.2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进展第20-25页
    1.2 丹参的研究概述第25-26页
        1.2.1 丹参和白花丹参第25页
        1.2.2 丹参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第25页
        1.2.3 丹酚酸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1.3 类黄酮和非类黄酮分支途径crosstalk的研究进展第26页
    1.4 调控类黄酮和酚酸合成的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意义第27-28页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8页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丹参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第29-42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29-30页
        2.2.1 材料第29页
        2.2.2 试剂和工具酶第29页
        2.2.3 主要仪器第29-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32页
        2.3.1 丹参总RNA的提取第30页
        2.3.2 丹参c DNA模板的合成第30页
        2.3.3 类黄酮结构基因同源片段的获得第30-31页
        2.3.4 五个类黄酮关键酶基因全长的获得第31-32页
        2.3.5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2页
    2.4 实验结果第32-40页
        2.4.1 丹参花瓣总RNA的提取第32页
        2.4.2 丹参类黄酮结构基因的同源片段的获得第32页
        2.4.3 丹参类黄酮结构基因ORF的获得第32-33页
        2.4.4 类黄酮结构基因的序列分析第33-40页
    2.5 小结与讨论第40-42页
第三章 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在丹参和白花丹参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第42-56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42-43页
        3.2.1 材料第42-43页
        3.2.2 试剂第43页
        3.2.3 仪器第43页
    3.3 方法第43-45页
        3.3.1 丹参和白花丹参花青素成分的分析第43页
        3.3.2 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在丹参和白花丹参中的组织特异性第43-4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5-53页
        3.4.1 丹参和白花丹参花瓣总花青素含量的比较第45-46页
        3.4.2 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在丹参和白花丹参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第46-50页
        3.4.3 类黄酮相关基因在丹参和白花丹参花发育进程中的表达模式的比较分析第50-53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53-56页
        3.5.1 SmANS是丹参和白花丹参颜色表型差异的最为关键的因子第53-54页
        3.5.2 SmANS、SmF3'5'H和 SmFNSⅡ是白花丹参黄-蓝紫色相间的花粉着色的关键因子第54页
        3.5.3 类黄酮结构基因受转录因子的调控第54-55页
        3.5.4 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共同协作决定不同丹参不同组织的呈色第55-56页
第四章 丹参类黄酮途径关键酶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56-73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56-57页
        4.2.1 材料第56页
        4.2.2 菌株与载体第56页
        4.2.3 试剂第56-57页
        4.2.4 主要仪器第57页
    4.3 实验方法第57-62页
        4.3.1 引物设计第57页
        4.3.2 类黄酮结构基因-pA7-GFP融合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7-59页
        4.3.3 重组载体的菌落PCR鉴定第59页
        4.3.4 酶切鉴定第59页
        4.3.5 目的基因-pA7-pCAMBIA0390重组载体的构建第59-61页
        4.3.6 目的基因-pA7-pCAMBIA0390的根癌农杆菌EH105 的转化第61页
        4.3.7 根癌农杆菌EH105 介导的烟草叶片的瞬时转化第61-62页
    4.4 实验结果第62-71页
        4.4.1 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2-67页
        4.4.2 重组质粒在烟草叶片表皮细胞中的瞬时表达第67-71页
    4.5 小节与讨论第71-73页
第五章 丹参SmANS在丹参和白花丹参类黄酮合成积累中的作用第73-98页
    5.1 引言第73页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73-74页
        5.2.1 材料第73页
        5.2.2 菌株与载体第73-74页
        5.2.3 试剂第74页
        5.2.4 培养基第74页
        5.2.5 主要仪器第74页
    5.3 实验方法第74-80页
        5.3.1 丹参和白花丹参无菌苗的获得和扩繁第74页
        5.3.2 丹参SmANS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4-76页
        5.3.3 SmANS-RNAi载体的构建第76-78页
        5.3.4 SmANS过表达和RNAi重组质粒和空载质粒的根癌农杆菌转化第78页
        5.3.5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以及转基因丹参与白花丹参株系的获得第78-79页
        5.3.6 SmANS过表达和沉默植株的分子鉴定第79页
        5.3.7 丹参类黄酮、酚酸和原花青素成分的测定第79-80页
        5.3.8 qRT-PCR分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第80页
        5.3.9 数据分析第80页
    5.4 实验结果第80-95页
        5.4.1 丹参SmANS基因过表载体的构建第80-82页
        5.4.2 丹参SmANS-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2-86页
        5.4.3 SmANS过表达和RNAi的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第86页
        5.4.4 过表达SmANS的丹参和白花丹参株系的获得第86-94页
        5.4.5 SmANS沉默对丹参类黄酮成分和相关基因表达的的影响第94-95页
    5.5 小节与讨论第95-98页
        5.5.1 SmANS的在丹参和白花丹参的颜色形成中起最为关键的―开关‖作用第95-96页
        5.5.2 SmANS诱导的类黄酮支路与丹酚酸支路的crosstalk第96页
        5.5.3 SmANS诱导的花青素分支与原花青素分支的crosstalk第96页
        5.5.4 SmANS受到转录因子SmMYB36 的负调控第96-97页
        5.5.5 总结第97-98页
第六章 SmF3'H基因在丹参类黄酮合成积累中的作用第98-112页
    6.1 引言第98页
    6.2 材料、时间与仪器第98-99页
        6.2.1 材料第98页
        6.2.2 菌株与载体第98页
        6.2.3 试剂第98页
        6.2.4 培养基第98-99页
        6.2.5 主要仪器第99页
    6.3 实验方法第99-100页
        6.3.1 丹参SmF3'H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9-100页
        6.3.2 SmF3'H-RNAi载体的构建第100页
        6.3.3 SmF3'H过表达和RNAi的丹参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以及成分的测定第100页
    6.4 结果第100-109页
        6.4.1 丹参SmF3'H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0-101页
        6.4.2 SmF3'H-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1-102页
        6.4.3 SmF3'H过表达和RNAi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第102-103页
        6.4.4 过表达和沉默SmF3'H对丹参花青素和酚酸类成分积累的影响第103-109页
    6.5 小节与讨论第109-112页
        6.5.1 SmF3'H过表达或沉默改变了类黄酮的成分与含量第109-110页
        6.5.2 SmF3'H与其它类黄酮结构基因协同作用第110页
        6.5.3 SmF3'H影响类黄酮与丹酚酸支路的crosstalk第110-111页
        6.5.4 总结第111-11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5页
    7.1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第112-113页
    7.2 研究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7页
附录A 进化树构建所需的相关蛋白第127-131页
附录B 实验结果附图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个人简介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埃塞俄比亚小麦条锈菌毒性基因遗传分析及小麦材料抗病性鉴定
下一篇:能源作物柳枝稷体外花器官逆转鉴定分析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