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通信、信号论文--铁路通信论文

高速铁路民用通信系统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引言第8-9页
    1.2 国内外高铁民用通信技术发展现状第9-11页
    1.3 论文章节安排第11-13页
第二章 高铁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介绍第13-20页
    2.1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路线第13-15页
    2.2 高铁及其车体穿透损耗值第15-16页
    2.3 GMS-R与LTE-R简介第16-17页
    2.4 干扰的定义和计算第17-19页
        2.4.1 杂散干扰指标及隔离度计算第17-18页
        2.4.2 阻塞干扰指标及隔离度计算第18-19页
        2.4.3 互调干扰指标及隔离度计算第19页
    2.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高铁通信系统建设策略流程第20-27页
    3.1 通信系统建设策略基本目标第20页
    3.2 高速铁路覆盖基站选址策略第20-21页
        3.2.1 基站距离铁路的垂直距离要求第20页
        3.2.2 基站之间的站距要求第20-21页
    3.3 红线外主要建设思路策略第21-23页
        3.3.1 建设高铁专网策略第21页
        3.3.2 优化高速移动环境下通信网络质量第21-22页
        3.3.3 各制式接入网链路预算第22-23页
    3.4 不同网络间抗干扰及天馈建设策略第23-26页
        3.4.1 干扰标准背景第23页
        3.4.2 根据标准的隔离度及隔离距离及计算策略第23-24页
        3.4.3 根据设备指标的隔离度及隔离距离计算策略第24页
        3.4.4 隧道场景下工程隔离距离的计算第24-25页
        3.4.5 独立建设各系统天馈策略第25-26页
    3.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四章 山区隧道等复杂场景的通信建设策略第27-36页
    4.1 隧道场景下的漏缆覆盖方案第27-30页
        4.1.1 一条漏缆方案第28-29页
        4.1.2 两条漏缆,分担系统方式,隧道一侧敷设第29页
        4.1.3 两条漏缆,双通道MIMO方式第29-30页
        4.1.4 两条漏缆,双通道MIMO方式,隧道两侧敷设第30页
    4.2 隧道场景建设方案第30-33页
        4.2.1 隧道内链路预算第30-33页
        4.2.2 站距要求第33页
    4.3 隧道场景系统干扰分析第33-35页
    4.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五章 高速铁路民用通信系统建设实例与测试第36-55页
    5.1 张呼工程背景与概况第36页
    5.2 红线外主要建设思路策略第36-40页
        5.2.1 建设高铁专网策略第37-38页
        5.2.2 独立建设各系统天馈策略第38页
        5.2.3 优化高速移动环境下通信网络质量策略第38-39页
        5.2.4 各制式接入网链路预算第39-40页
    5.3 各运营商的站距设计策略第40-43页
        5.3.1 基站距离铁路的垂直距离计算策略第40页
        5.3.2 基站之间的站距计算策略第40-41页
        5.3.3 不同站间距覆盖性能对比第41-43页
    5.4 多系统共址规划策略第43-48页
        5.4.1 多系统网络间干扰分析策略第43-45页
        5.4.2 多系统网络间隔离度保护分析策略第45-47页
        5.4.3 工程隔离距离计算策略第47-48页
    5.5 隧道及室内覆盖设计策略第48-50页
    5.6 工程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0-53页
    5.7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55-57页
    6.1 论文总结第55页
    6.2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模型修正的列车刚柔耦合建模及吊挂设备减振研究
下一篇:上海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