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效应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导论第15-33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9页
    二、文献综述第19-29页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第29-32页
    四、可能的创新点第32-33页
第一章 理论基础第33-49页
    第一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第33-37页
        一、货币政策中性理论第33-34页
        二、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政策“理论有效”和“实施无效”的理论第34页
        三、凯恩斯及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家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第34-36页
        四、新凯恩斯主义及新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第36-37页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第37-41页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新古典渠道理论第37-39页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非新古典渠道理论第39-41页
    第三节 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理论第41-43页
    第四节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组合效应与特质效应的理论分析第43-46页
    第五节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重要性的变化第46-49页
        一、传统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作用弱化第46-47页
        二、利率和汇率传导渠道的作用得到加强第47-49页
第二章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和特质效应第49-75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49-51页
    第二节 含内生结构变化的非线性动态因子模型的设定第51-57页
        一、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变化第51-53页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第53-57页
    第三节 含内生结构变化的非线性动态因子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第57-66页
        一、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第57-59页
        二、共同因子的估计与处理第59-61页
        三、模型的结构变化与非线性检验方法第61-63页
        四、模型的结构变化与非线性检验结果第63-64页
        五、估计结果第64-66页
    第四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动态组合效果与特质效果的分析第66-72页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动态组合效果与特质效果的估计方法第66-67页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动态效果分析第67-72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72-75页
第三章 新常态时期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第75-88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75-76页
    第二节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第76页
    第三节 模型设定及估计第76-80页
        一、模型设定第76-78页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第78-79页
        三、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设定第79-80页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第80-86页
        一、国内货币政策对国内宏观经济的传导效应第80-81页
        二、国内货币政策对国外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第81-82页
        三、国外货币政策对国内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第82-86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定向调节效应第88-107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88-90页
    第二节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定向调节效应的理论分析第90-91页
    第三节 模型设定第91-93页
    第四节 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投资的定向调节效应的估计第93-105页
        一、数据的选择与处理第93-95页
        二、共同因子数量的确定及估计结果第95-96页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调节效应第96-105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五章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对企业负债的调控效应第107-126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07-108页
    第二节 理论分析第108-110页
    第三节 模型设定及数据处理第110-114页
        一、面板数据FAVAR模型的设定第110-112页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第112-113页
        三、共同因子数量的确定及估计结果第113-114页
    第四节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企业负债的调控效应分析第114-124页
        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企业负债的组合调控效应分析第114-119页
        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企业负债的特质调控效应分析第119-124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126-130页
    一、基本结论第126-128页
    二、结论的政策含义第128页
    三、研究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区域融资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探索·回归·实践--菲利普·约翰逊建筑思想及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