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回归·实践--菲利普·约翰逊建筑思想及其作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既往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文献阅读 | 第17页 |
1.4.2 调查研究 | 第17页 |
1.4.3 比较分析 | 第17-18页 |
1.4.4 归纳整理 | 第18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菲利普·约翰逊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 第20-35页 |
2.1 菲利普·约翰逊的生平 | 第20-28页 |
2.1.1 家庭背景-生活艺术的熏陶 | 第20-21页 |
2.1.2 教育经历-学科的多元涉猎 | 第21-23页 |
2.1.3 建筑启蒙-旅行与国际式展览 | 第23-24页 |
2.1.4 政治抱负-曲折的道路选择 | 第24-26页 |
2.1.5 回归建筑-潮流引领与实践 | 第26-28页 |
2.2 菲利普·约翰逊的创作背景 | 第28-35页 |
2.2.1 国际式风格 | 第29-30页 |
2.2.2 典雅主义 | 第30-31页 |
2.2.3 工业技术倾向 | 第31-33页 |
2.2.4 后现代主义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菲利普·约翰逊创作理念 | 第35-55页 |
3.1 “变”与“不变”的思考 | 第35-41页 |
3.1.1 创作的时代特质 | 第35-38页 |
3.1.2 客户与媒体影响 | 第38-39页 |
3.1.3 建造的艺术思维 | 第39-41页 |
3.2 创作的“探索”与“回归” | 第41-49页 |
3.2.1 纪念性的表达 | 第42-45页 |
3.2.2 简单几何逻辑 | 第45-46页 |
3.2.3 场所环境塑造 | 第46-49页 |
3.3 形式的“技术”与“艺术” | 第49-55页 |
3.3.1 古典元素的抽象化 | 第49-50页 |
3.3.2 建筑材料的表现力 | 第50-52页 |
3.3.3 空间结构的装饰性 | 第52-55页 |
第四章 菲利普·约翰逊建筑实践分析 | 第55-87页 |
4.1 新迦南玻璃屋住宅 | 第55-64页 |
4.1.1 创作的历史环境 | 第56-57页 |
4.1.2 设计理念与演变 | 第57-58页 |
4.1.3 建筑秩序与形式 | 第58-62页 |
4.1.4 社会回应与声誉 | 第62-64页 |
4.2 前哥伦比亚艺术博物馆&纽约州立剧院 | 第64-72页 |
4.2.1 前哥伦比亚艺术博物馆 | 第64-68页 |
4.2.2 纽约州立剧院 | 第68-70页 |
4.2.3 风格评价与总结 | 第70-72页 |
4.3 IDS中心&盘索尔大厦 | 第72-79页 |
4.3.1 IDS中心 | 第73-75页 |
4.3.2 盘索尔大厦 | 第75-78页 |
4.3.3 总体评价 | 第78-79页 |
4.4 纽约电话与电报公司大厦 | 第79-87页 |
4.4.1 项目的起源 | 第79-80页 |
4.4.2 理念与构思 | 第80-81页 |
4.4.3 形式的表达 | 第81-84页 |
4.4.4 建筑的影响 | 第84-87页 |
第五章 菲利普·约翰逊的影响与启示 | 第87-92页 |
5.1 美国建筑实践的引领 | 第87-89页 |
5.2 当代建筑实践的启示 | 第89-9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图片索引 | 第97-101页 |
附录1 菲利普·约翰逊生平大事记 | 第101-102页 |
附录2 菲利普·约翰逊主要建筑作品一览表 | 第102-10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