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搭售背景下数量型忠诚折扣行为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 1.1 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1.2.1 搭售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 1.2.2 数量型忠诚折扣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1.4.1 数理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1.4.2 案例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1.5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2章 典型案例与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2.1 典型案例 | 第21-22页 |
| 2.1.1 中国利乐案 | 第21页 |
| 2.1.2 加拿大种子案 | 第21-22页 |
| 2.2 搭售行为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 2.2.1 搭售行为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 2.2.2 搭售的反竞争效应分析 | 第23-24页 |
| 2.3 忠诚折扣行为相关的理论 | 第24-26页 |
| 2.3.1 忠诚折扣的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 2.3.2 忠诚折扣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25-26页 |
| 第3章 搭售环境下数量型折扣反竞争的因素与识别 | 第26-30页 |
| 3.1 认定忠诚折扣限制竞争的因素 | 第26-28页 |
| 3.1.1 产品是否为不可替代性 | 第26页 |
| 3.1.2 消费者的选择权是否受到限制 | 第26-27页 |
| 3.1.3 “忠诚”效应的识别 | 第27-28页 |
| 3.2 反竞争效应的分析 | 第28-30页 |
| 3.2.1 反竞争效应分析的方法 | 第28页 |
| 3.2.2 产生反竞争后果 | 第28-30页 |
| 第4章 搭售背景下数量型忠诚折扣行为模型 | 第30-45页 |
| 4.1 模型设定 | 第31-32页 |
| 4.2 基本的定价方案 | 第32-33页 |
| 4.3 实行搭售背景下的数量型忠诚折扣 | 第33-43页 |
| 4.3.1 消费者的选择 | 第33-35页 |
| 4.3.2 公司2的博弈 | 第35-37页 |
| 4.3.3 公司2的价格 | 第37-38页 |
| 4.3.4 公司1的最佳数量型折扣 | 第38-40页 |
| 4.3.5 搭售背景下数量型折扣均衡的性质 | 第40-43页 |
| 4.4 利乐案的分析 | 第43-45页 |
| 4.4.1 利乐忠诚折扣行为的认证 | 第43页 |
| 4.4.2 利乐行为的经济分析 | 第43-45页 |
| 第5章 我国数量型忠诚折扣的政策建议 | 第45-50页 |
| 5.1 我国目前数量型忠诚折扣的法律实践 | 第45-46页 |
| 5.1.1 我国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文 | 第45-46页 |
| 5.1.2 数量型忠诚折扣的执法经验 | 第46页 |
| 5.2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 第46-48页 |
| 5.2.1 美国的掠夺性定价规则 | 第46-47页 |
| 5.2.2 欧盟的效果影响原则 | 第47-48页 |
| 5.3 完善我国数量型忠诚折扣反垄断的法律建议 | 第48-50页 |
| 5.3.1 立法上给予明确的规定 | 第48-49页 |
| 5.3.2 执法层次上的约束 | 第49-50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50-52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 6.2 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