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关于信用的研究 | 第10-14页 |
1.2.2 关于信用监管模式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企业信用监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22页 |
2.1 信用的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1.1 信用的含义 | 第18页 |
2.1.2 企业信用监管的含义 | 第18页 |
2.2 企业信用监管机制的重要作用 | 第18-20页 |
2.2.1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 第19页 |
2.2.2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 第19-20页 |
2.2.3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 第20页 |
2.3 企业信用监管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3.1 诚信理论与企业信用监管 | 第20页 |
2.3.2 公共治理理论与企业信用监管 | 第20-21页 |
2.3.3 行政监督理论与企业信用监管 | 第21-22页 |
第3章 发达国家的信用监管体系分析 | 第22-28页 |
3.1 国外信用监管体系概述 | 第22-25页 |
3.1.1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信用体系 | 第22-23页 |
3.1.2 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信用体系 | 第23-24页 |
3.1.3 以日本为代表的社团主导型信用体系 | 第24-25页 |
3.2 国外政府部门在信用监管体系中的职能 | 第25-26页 |
3.2.1 确立信用监管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25页 |
3.2.2 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及法规的执行 | 第25页 |
3.2.3 通过行政执法完善信用体系 | 第25-26页 |
3.2.4 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信用意识 | 第26页 |
3.3 发达国家信用监管体系的经验借鉴 | 第26-28页 |
3.3.1 应该加强市场监管部门在信用管理体系中的职能 | 第26页 |
3.3.2 应及时调整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职能 | 第26-27页 |
3.3.3 要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功能 | 第27-28页 |
第4章 我国市场监管部门的企业信用监管现状 | 第28-42页 |
4.1 我国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的制度历程 | 第28页 |
4.2 市场监管部门概述 | 第28-31页 |
4.2.1 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监管的监管依据 | 第28-29页 |
4.2.2 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监管的职能定位 | 第29-30页 |
4.2.3 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监管的比较优势 | 第30-31页 |
4.3 我国企业信用现状 | 第31-37页 |
4.3.1 按地区划分我国企业信用现状 | 第31-32页 |
4.3.2 按企业所属行业划分我国企业信用现状 | 第32-33页 |
4.3.3 按企业产权划分我国企业信用现状 | 第33-34页 |
4.3.4 企业失信问题的表现 | 第34-35页 |
4.3.5 企业失信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4.3.6 企业失信的危害 | 第36-37页 |
4.4 我国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监管机制 | 第37-39页 |
4.4.1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概述 | 第37页 |
4.4.2 我国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措施 | 第37-39页 |
4.5 我国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4.5.1 对企业信用监管机制的理解存在误区 | 第39页 |
4.5.2 企业信用监管分类存在缺陷 | 第39-40页 |
4.5.3 政府企业信用监管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 第40页 |
4.5.4 信用监管法律法规缺位致使监管缺乏依据 | 第40-41页 |
4.5.5 企业“违法失信成本”过低 | 第41-42页 |
第5章 案例:天津市市场监管委的企业信用监管 | 第42-64页 |
5.1 天津市企业信用监管的主体概况 | 第42-44页 |
5.1.1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总体概况 | 第42页 |
5.1.2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组织结构 | 第42-44页 |
5.2 天津市企业信用的现状分析 | 第44-57页 |
5.2.1 天津市企业信用现状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44-53页 |
5.2.2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有关企业信用现状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53-57页 |
5.3 天津市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监管措施 | 第57-60页 |
5.4 天津市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60-64页 |
5.4.1 企业信用监管公示制度不健全 | 第60-61页 |
5.4.2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情况“双随机”抽查存在问题 | 第61-62页 |
5.4.3 企业信用信息动态监管不足 | 第62-63页 |
5.4.4 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素质不高 | 第63-64页 |
第6章 企业信用监管机制的改进建议和突破创新 | 第64-72页 |
6.1 传统企业信用监管机制改进建议 | 第64-67页 |
6.1.1 健全企业信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64-65页 |
6.1.2 促进企业信用监管协同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 第65页 |
6.1.3 加强企业信用监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 第65-66页 |
6.1.4 引导企业自觉建立和完善自身信用管理体系 | 第66-67页 |
6.1.5 应用大数据理念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 第67页 |
6.2 创新监管: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企业信用监管机制 | 第67-72页 |
6.2.1 构建信用信息归集机制,实现信用信息公示全覆盖 | 第68-69页 |
6.2.2 夯实基础,创设“双随机”联合检查机制 | 第69-70页 |
6.2.3 无缝衔接,实施监督检查结果“双告知” | 第70-71页 |
6.2.4 强化约束,推动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惩戒 | 第71-72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