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与集体认同的建构--以某大型国有企业为案例的社会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4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思路方法 | 第14-17页 |
1.2.1 总体思路 | 第14-15页 |
1.2.2 具体方法 | 第15-17页 |
1.3 研究对象及调研经过 | 第17-22页 |
1.3.1 研究对象:作为典型样本的T厂 | 第17-21页 |
1.3.2 调研经过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2-33页 |
2.1 单位体制的起源及变迁 | 第22-25页 |
2.1.1 单位的起源及形成 | 第22-23页 |
2.1.2 单位社会的结构和特征 | 第23-24页 |
2.1.3 变迁中的单位体制 | 第24-25页 |
2.1.4 关于单位体制的其他派生性研究 | 第25页 |
2.2 单位大院(单位制社区)研究 | 第25-27页 |
2.2.1 单位大院的空间特征及形态演变 | 第25-26页 |
2.2.2 社区发展与治理 | 第26-27页 |
2.3 国内外关于社会认同与集体认同的研究 | 第27-31页 |
2.3.1 社会认同/认同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27-29页 |
2.3.2 国内关于认同的研究情况 | 第29-31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大院的历时态衍变及其认同的转化 | 第33-76页 |
3.1 创业维艰:工厂大院的兴建与形成 | 第33-48页 |
3.1.1 T厂大院以及福利设施的建设 | 第33-38页 |
3.1.2 工厂和大院的人员构成 | 第38-42页 |
3.1.3 工人的社区互动与文化塑造 | 第42-48页 |
3.2 文革之殇:院墙之内的冲突与协调 | 第48-57页 |
3.2.1 大院内部的“政见”不一 | 第49-54页 |
3.2.2 冲突与互助中的矛盾整合 | 第54-57页 |
3.3 落日余晖:文革后大院秩序的重建 | 第57-64页 |
3.3.1 大院生活秩序的恢复 | 第57-61页 |
3.3.2 改革初期的生活微澜 | 第61-64页 |
3.4 物转星移:走向终结的“大院共同体” | 第64-76页 |
3.4.1 大院居民结构的置换 | 第65-68页 |
3.4.2 公共生活的凋零 | 第68-71页 |
3.4.3 高福利生活的消解 | 第71-76页 |
第四章 大院认同的构成要素与建构逻辑 | 第76-96页 |
4.1 大院认同的构成分析 | 第76-84页 |
4.1.1 制度建设下的国家认同 | 第76-78页 |
4.1.2 组织依附下的单位认同 | 第78-80页 |
4.1.3 多元互动下的社区认同 | 第80-82页 |
4.1.4 他者凝视下的身份认同 | 第82-84页 |
4.2 大院认同的建构逻辑 | 第84-96页 |
4.2.1 自上而下的认同塑造 | 第85-91页 |
4.2.2 自下而上的集体互构 | 第91-96页 |
第五章 余论及总结 | 第96-105页 |
5.1 关于大院的批判及反思 | 第96-97页 |
5.2 作为一种现代性版本的大院 | 第97-100页 |
5.3 大院对现代社区建设的启示 | 第100-103页 |
5.4 总结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附录 被访者名单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