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水稻生产概况及稻田杂草发生现状 | 第14-16页 |
1.1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 第14-15页 |
1.2 稻田杂草发生现状 | 第15-16页 |
1.2.1 杂草种类 | 第15-16页 |
1.2.2 杂草发生特点 | 第16页 |
2 水稻田除草剂应用概况 | 第16-19页 |
2.1 稻田除草剂分类及常用品种 | 第17-18页 |
2.1.1 除草剂分类 | 第17页 |
2.1.2 除草剂常用品种 | 第17页 |
2.1.3 除草剂新品种 | 第17-18页 |
2.2 稻田杂草化学防除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2.2.1 除草剂药害 | 第18页 |
2.2.2 除草剂抗性 | 第18-19页 |
2.3 稻田除草剂发展趋势 | 第19页 |
3 稻田杂草防除策略 | 第19-22页 |
3.1 农业防治 | 第20-21页 |
3.1.1 改变种植制度 | 第20页 |
3.1.2 调整耕作措施 | 第20页 |
3.1.3 减少田间草种持有量 | 第20-21页 |
3.1.4 以水控草 | 第21页 |
3.2 生物防治 | 第21-22页 |
3.2.1 以虫控草 | 第21-22页 |
3.2.2 以菌控草 | 第22页 |
3.2.2 利用动物控草 | 第22页 |
3.3 化学防除 | 第22页 |
4 本研究切入点和目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双唑草腈的除草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 | 第2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1.2.1 双唑草腈对稻田主要杂草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1.2.2 双唑草腈对3种类型水稻的安全性测定 | 第26-27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41页 |
2.1 双唑草腈对稻田主要杂草的生物活性 | 第27-34页 |
2.1.1 对稗草的生物活性 | 第27-28页 |
2.1.2 对稻稗的生物活性 | 第28-29页 |
2.1.3 对鸭舌草的生物活性 | 第29-30页 |
2.1.4 对耳叶水苋的生物活性 | 第30-31页 |
2.1.5 对雨久花的生物活性 | 第31-32页 |
2.1.6 对野慈姑的生物活性 | 第32-33页 |
2.1.7 对异型莎草的生物活性 | 第33-34页 |
2.2 双唑草腈对3种类型水稻的安全性 | 第34-41页 |
2.2.1对直播水稻的安全性 | 第34-39页 |
2.2.1.1 对播后苗前3种类型水稻的安全性 | 第34-35页 |
2.2.1.2 对1叶期3种类型水稻的安全性 | 第35-37页 |
2.2.1.3 对2叶期3种类型水稻的安全性 | 第37-39页 |
2.2.2 对移栽水稻的安全性 | 第39-41页 |
2.2.2.1 对4叶期3种类型水稻的安全性 | 第39-40页 |
2.2.2.2 对6叶期3种类型水稻的安全性 | 第40-41页 |
3 小结 | 第41-44页 |
第三章 2%双唑草腈颗粒剂对机插秧稻田杂草的防效及水稻的安全性 | 第44-52页 |
第一部分 田间小区试验 | 第45-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1.1 试验田块概况 | 第45页 |
1.2 供试除草剂 | 第45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1.4 施药方法 | 第46页 |
1.5 调查方法 | 第46页 |
1.6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2.1 对杂草的的防除效果 | 第46-48页 |
2.1.1 对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 | 第46-47页 |
2.1.2 对阔叶草和一年生莎草的防除效果 | 第47-48页 |
2.2 对水稻的安全性 | 第48-49页 |
3 小结 | 第49页 |
第二部分 田间示范 | 第49-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1.1 示范田概况 | 第49-50页 |
1.2 示范方法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2.1 2%双唑草腈颗粒剂对杂草的防效 | 第50-51页 |
2.2 2%双唑草腈颗粒剂对水稻的安全性 | 第51页 |
3 小结 | 第51-52页 |
全文讨论 | 第52-54页 |
全文结论 | 第54-56页 |
本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