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公路隧道弯坡错觉改善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3.1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第12-13页 |
1.3.2 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 第13-14页 |
1.3.3 视错觉研究理论及应用 | 第14-15页 |
1.3.4 边缘率控速理论 | 第15-16页 |
1.3.5 弯坡路段线形与视觉错觉研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流程 | 第18页 |
1.5 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第2章 长大公路隧道事故及视错觉分析 | 第20-32页 |
2.1 长大公路隧道隧道事故特征 | 第20-22页 |
2.2 驾驶员视觉特性 | 第22-24页 |
2.3 视错觉分类 | 第24-28页 |
2.3.1 视错觉分类 | 第24-26页 |
2.3.2 公路中常见的视错觉 | 第26-28页 |
2.4 弯道错觉与坡道错觉介绍 | 第28-31页 |
2.4.1 弯道错觉 | 第28-29页 |
2.4.2 坡道错觉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驾驶员视觉环境的改善方案设计 | 第32-41页 |
3.1 改善原理 | 第32-34页 |
3.1.1 逆反射设施 | 第32-33页 |
3.1.2 边缘率的应用 | 第33页 |
3.1.3 视觉参照系 | 第33-34页 |
3.2 弯道错觉改善方案设计 | 第34-38页 |
3.2.1 改善思路 | 第34-36页 |
3.2.2 反光环间距值计算 | 第36-38页 |
3.3 坡道错觉改善方案设计 | 第38-40页 |
3.3.1 改善思路 | 第38-39页 |
3.3.2 改善方法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弯道错觉改善方法实验分析 | 第41-55页 |
4.1 反光环最佳个数确定 | 第41-43页 |
4.1.1 仿真模型假设 | 第41页 |
4.1.2 图片仿真 | 第41-42页 |
4.1.3 反光环最佳个数确定 | 第42-43页 |
4.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3-47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43-44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4.2.3 实验方案 | 第44-47页 |
4.3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47-49页 |
4.3.1 实验平台设计 | 第47-48页 |
4.3.2 实验流程 | 第48页 |
4.3.3 模型精度校核 | 第48-49页 |
4.3.4 实验场景 | 第49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4.4.1 实验一 | 第49-51页 |
4.4.2 实验二 | 第51-54页 |
4.4.3 实验结论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坡道错觉改善方法实验与验证 | 第55-66页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5-56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55页 |
5.1.2 实验方案 | 第55-56页 |
5.2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56-58页 |
5.2.1 实验场景 | 第56页 |
5.2.2 实验流程 | 第56-57页 |
5.2.3 模型精度校核 | 第57-58页 |
5.3 实验分析 | 第58-60页 |
5.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5.3.2 实验结论 | 第60页 |
5.4 弯坡组合路段改善方法验证 | 第60-65页 |
5.4.1 实验目的 | 第60-61页 |
5.4.2 实验流程 | 第61页 |
5.4.3 实验方案及场景 | 第61-63页 |
5.4.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63-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7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