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1 水稻株高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 水稻矮杆突变体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 水稻矮杆突变体的来源 | 第14-15页 |
1.2.1 自然突变 | 第14页 |
1.2.2 人工突变 | 第14-15页 |
1.3 水稻矮杆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15-16页 |
1.4 水稻矮化机制 | 第16-17页 |
1.4.1 节间数量及节间伸长与株高的关系 | 第16页 |
1.4.2 株高与激素的关系 | 第16-17页 |
2 赤霉素调控水稻株高的分子机理 | 第17-23页 |
2.1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17-21页 |
2.1.1 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8-19页 |
2.1.2 水稻中赤霉素合成相关突变体研究 | 第19-21页 |
2.2 赤霉素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2.1 GID研究相关进展 | 第21-22页 |
2.2.2 DELLA研究相关进展 | 第22页 |
2.2.3 赤霉素信号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3 植物生育酚相关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3.1 维生素E的种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 | 第23-24页 |
3.2 生育酚的生物合成 | 第24-28页 |
3.2.1 头部基团合成对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 第26页 |
3.2.2 尾链合成对维生素合成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3 VTE1酶对生育酚合成的影响 | 第27页 |
3.2.4 VTE2酶对生育酚合成的影响 | 第27页 |
3.2.5 VTE3、VTE4酶对生育酚合成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植物生育酚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3.3.1 生育酚的抗氧化功能 | 第28-30页 |
3.3.2 生育酚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第30页 |
3.3.3 生育酚影响叶片中光合产物的运输 | 第30-31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水稻生育酚合成关键基因SGD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33-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7页 |
1.1 材料种植及农艺性状收集 | 第33页 |
1.2 叶鞘、小穗切片观察 | 第33-34页 |
1.3 突变基因的定位 | 第34-36页 |
1.3.1 水稻叶片总DNA提取(SDS小量提取法) | 第34-35页 |
1.3.2 SSR和InDel标记的设计 | 第35页 |
1.3.3 标记分析 | 第35-36页 |
1.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6页 |
1.4 候选基因预测与测序 | 第36-37页 |
1.4.1 基因预测 | 第36页 |
1.4.2 水稻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36-37页 |
1.4.3 基因测序 | 第37页 |
1.5 载体构建 | 第37页 |
1.6 水稻愈伤转化与转基因植株验证 | 第37-38页 |
1.7 进化树构建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第38页 |
1.8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和亚细胞定位 | 第38-39页 |
1.8.1 原生质体提取 | 第38-39页 |
1.8.2 质粒转化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39页 |
1.9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第39页 |
1.10 蛋白提取与Western blot | 第39-41页 |
1.11 生育酚测定 | 第41页 |
1.12 氧化物及抗氧化酶酶活测定 | 第41-42页 |
1.12.1 FOX反应测定脂类过氧化物含量 | 第41页 |
1.12.2 丙二醛(MDA)测定 | 第41-42页 |
1.12.3 抗氧化酶酶活力测定 | 第42页 |
1.13 活性氧组织染色 | 第42-43页 |
1.14 逆境处理 | 第43页 |
1.15 细胞膜穿透性及脯氨酸测定 | 第43-44页 |
1.16 赤霉素响应及内源赤霉素含量测定 | 第44-46页 |
1.16.1 α-淀粉酶活性 | 第44-45页 |
1.16.2 赤霉素敏感性检测 | 第45页 |
1.16.3 内源赤霉素含量测定 | 第45-46页 |
1.17 可溶性总糖测定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64页 |
2.1 突变体的表型变化 | 第47-49页 |
2.2 sgd1突变体叶鞘内壁细胞和小穗细胞形态观察 | 第49-52页 |
2.3 突变基因定位与候选基因测序 | 第52-54页 |
2.4 SGD1编码一个尿黑酸植基转移酶 | 第54-57页 |
2.5 SGD1的表达模式与亚细胞定位 | 第57-58页 |
2.6 sgd1突变体中没有出现氧化胁迫 | 第58-60页 |
2.7 生育酚缺失造成水稻对低温胁迫敏感 | 第60-62页 |
2.8 sgd1突变体对赤霉素不敏感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9页 |
3.1 生育酚缺失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 第64-65页 |
3.2 生育酚并不是正常生长条件下水稻中的主要抗氧化物质 | 第65页 |
3.3 生育酚缺失造成是水稻不耐低温胁迫 | 第65-66页 |
3.4 组成性低温胁迫响应影响sgd1突变体发育 | 第66页 |
3.5 生育酚通过赤霉素信号途径影响水稻发育 | 第66-69页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第69-71页 |
1 全文结论 | 第69-70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附录 | 第83-8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