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1 前言 | 第16页 |
2 滞绿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2.1 滞绿突变体鉴定及滞绿类型 | 第17-19页 |
2.2 滞绿基因克隆 | 第19-20页 |
2.3 高等植物叶绿素降解通路 | 第20-21页 |
3 STAY-GREEN基因表达调控机理 | 第21-28页 |
3.1 STAY-GREEN高度保守 | 第22-23页 |
3.2 植物激素对STAY-GREEN基因的调控 | 第23-27页 |
3.3 NAC家族转录因子对STAY-GREEN基因的调控 | 第27-28页 |
4 滞绿突变体的应用研究 | 第28-31页 |
4.1 阐明叶绿素降解通路 | 第28-29页 |
4.2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 第29-30页 |
4.3 农产品贮藏、运输和保鲜 | 第30页 |
4.4 观赏植物育种 | 第30-31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4-60页 |
1 材料 | 第34-39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1.2 载体 | 第34页 |
1.3 菌株 | 第34-35页 |
1.4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5页 |
1.5 所用引物及序列 | 第35-3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9-60页 |
2.1 植物材料的生长条件 | 第39页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 第39页 |
2.3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分析 | 第39-40页 |
2.4 植物总RNA提取 | 第40-41页 |
2.5 RNA反转录成cDNA | 第41页 |
2.6 分子克隆 | 第41-45页 |
2.6.1 RACE法克隆基因末端 | 第41-42页 |
2.6.2 NEB Q5 PCR酶克隆基因末端 | 第42页 |
2.6.3 DNA凝胶回收 | 第42-43页 |
2.6.4 大肠杆菌和农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43页 |
2.6.5 DNA片段与pJET2.1载体的连接及转化大肠杆菌 | 第43-44页 |
2.6.6 阳性克隆鉴定(10×PCR MIX) | 第44页 |
2.6.7 质粒DNA提取 | 第44-45页 |
2.7 实时定量PCR (qRT-PCR) | 第45-46页 |
2.8 野生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瞬时表达 | 第46-47页 |
2.9 拟南芥和多年生黑麦草原生质体制备 | 第47-48页 |
2.9.1 拟南芥原生质体制备 | 第47页 |
2.9.2 多年生黑麦草原生质体制备 | 第47-48页 |
2.10 亚细胞定位 | 第48页 |
2.11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 | 第48页 |
2.12 花序浸泡法转化拟南芥 | 第48-49页 |
2.13 酵母双杂交 | 第49页 |
2.14 酵母单杂交 | 第49-53页 |
2.15 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 | 第53-55页 |
2.15.1 黑麦草'Benue Vista'种子的处理 | 第53页 |
2.15.2 黑麦草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3-54页 |
2.15.3 黑麦草愈伤组织的继代 | 第54页 |
2.15.4 黑麦草愈伤的侵染、分化及生根 | 第54页 |
2.15.5 黑麦草愈伤组织培养基的配置 | 第54-55页 |
2.16 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GUS活性检测 | 第55-56页 |
2.17 转录组测定 | 第56-60页 |
2.17.1 cDNA文库构建 | 第56-58页 |
2.17.2 转录组测序方法 | 第58页 |
2.17.3 转录组数据处理 | 第58-6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60-98页 |
1 LpSGR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60-61页 |
2 LpSGR基因功能验证 | 第61-68页 |
2.1 瞬时表达LpSGR促进野生烟草叶片黄化 | 第61-63页 |
2.2 过量表达LpSGR促进拟南芥叶片黄化 | 第63-65页 |
2.3 LpSGR回补了拟南芥sgr突变体滞绿表型 | 第65-66页 |
2.4 LpSGR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中 | 第66页 |
2.5 LpSGR在叶绿体中分别与LpNOL、LpNYC1和LpPPH互作 | 第66-68页 |
3 LpSGR基因的转录调控 | 第68-76页 |
3.1 衰老促进LpSGR基因表达 | 第68-69页 |
3.2 激素调控LpSGR基因表达 | 第69-74页 |
3.3 褪黑素调控LpSGR基因表达 | 第74-76页 |
4 RNA干扰LpSGR获得滞绿型多年生黑麦草并提高其饲草品质 | 第76-84页 |
4.1 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及抗性株系获得 | 第76-78页 |
4.2 多年生黑麦草转基因株系的鉴定 | 第78页 |
4.3 转基因株系叶绿素降解受阻呈滞绿表型 | 第78-81页 |
4.4 转基因株系光捕捉蛋白降解显著降低 | 第81-82页 |
4.5 转基因株系具有较高的饲草品质 | 第82-84页 |
5 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多年生黑麦草转录组学分析 | 第84-98页 |
5.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 第84-85页 |
5.2 差异表达基因和基因本体分析 | 第85-89页 |
5.3 KEGG通路分析 | 第89-91页 |
5.4 RNA干扰LpSGR对激素信号传导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91-94页 |
5.5 RNA干扰LpSGR对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94-95页 |
5.6 转录组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 | 第95-98页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第98-104页 |
1. SGR的功能与应用研究 | 第98-99页 |
2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SGR具有保守的上游调控机制 | 第99-101页 |
3 RNA干扰LpSGR引起多年生黑麦草多种代谢通路的改变 | 第101-102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102页 |
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0页 |
附录Ⅰ | 第120-129页 |
1 LpSGR编码区序列 | 第120页 |
2 LpSGR基因组序列 | 第120-121页 |
3 LpSGR氨基酸序列 | 第121页 |
4 LpNOL编码区序列 | 第121-122页 |
5 LpNYC1编码区序列 | 第122-123页 |
6 LpPPH编码区序列 | 第123-124页 |
7 LpABF3编码区序列 | 第124页 |
8 LpABI5编码区序列 | 第124-125页 |
9 LpARR1编码区序列 | 第125-126页 |
10 LpARR10编码区序列 | 第126-127页 |
11 LpARR12编码区序列 | 第127-129页 |
附录 Ⅱ | 第129-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