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0-2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3-31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24-28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28-3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1页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33-35页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33页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 第35-51页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 第35-38页 |
一、古典增长理论 | 第35-36页 |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 | 第36-37页 |
三、内生增长理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38-44页 |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38-40页 |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40-42页 |
三、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42-44页 |
第三节 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理论 | 第44-49页 |
一、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44-46页 |
二、生态功能区划理论 | 第46-47页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7-49页 |
第四节 绿色增长理论 | 第49-51页 |
一、绿色增长理论概述 | 第49-50页 |
二、中国特色绿色增长理论 | 第50-51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51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区协调发展经验与借鉴 | 第51-63页 |
第一节 湘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概况与经验 | 第52-54页 |
一、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概况 | 第52-53页 |
二、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经验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概况与经验 | 第54-56页 |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概况 | 第54页 |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经验 | 第54-56页 |
第三节 蒲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概况与经验 | 第56-57页 |
一、蒲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概况 | 第56页 |
二、蒲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经验 | 第56-57页 |
第四节 其它典型生态经济带发展概况与经验 | 第57-61页 |
一、国内典型生态经济带和国外大河流域开发 | 第57-58页 |
二、泰晤士河的治理 | 第58-59页 |
三、莱茵河的治理 | 第59页 |
四、对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启示 | 第59-61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第63-94页 |
第一节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现状 | 第63-89页 |
一、经济与人口基本情况分析 | 第63-66页 |
二、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 | 第66-72页 |
三、区域经济趋同系数 | 第72-74页 |
四、产业结构变化系数分析 | 第74-77页 |
五、经济效率 | 第77-84页 |
六、城乡一体化程度 | 第84-86页 |
七、交通一体化 | 第86-87页 |
八、环境指标分析 | 第87-89页 |
第二节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 | 第89-92页 |
一、贫富差距较大 | 第89-90页 |
二、经济结构趋同 | 第90页 |
三、产业结构转型缓慢 | 第90页 |
四、经济效率不高 | 第90-91页 |
五、城镇化水平偏低 | 第91-92页 |
六、交通一体化程度不高 | 第92页 |
七、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 第92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 | 第94-125页 |
第一节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协调评价体系构建 | 第94-102页 |
一、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94-97页 |
二、指标的选择与计算 | 第97-98页 |
三、评价方法 | 第98-102页 |
第二节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协调水平评价分析 | 第102-124页 |
一、区域协调水平的空间组合评价及分析 | 第102-114页 |
二、区域经济协调水平的时间组合评价及分析 | 第114-12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协调的绿色增长效应研究 | 第125-152页 |
第一节 区域协调影响绿色增长效率的理论机制与假设 | 第125-130页 |
一、经济协调对绿色增长效率的影响机制 | 第126-127页 |
二、社会协调对绿色增长效率的影响机制 | 第127-128页 |
三、环境协调对绿色增长效率的影响机制 | 第128-129页 |
四、创新协调对绿色增长效率的影响机制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绿色增长效率方法及计算 | 第130-136页 |
一、绿色增长:基于超效率DEA的分析 | 第130-131页 |
二、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增长效率分析 | 第131-136页 |
第三节 研究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136-142页 |
一、研究模型设计 | 第136-138页 |
二、研究变量选取 | 第138-140页 |
三、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第140-141页 |
四、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141-142页 |
第四节 区域协调影响绿色增长的实证结果 | 第142-149页 |
一、区域综合协调的绿色增长贡献及区域异质性 | 第143-145页 |
二、区域协调子系统的绿色增长贡献与区域异质性 | 第145-146页 |
三、绿色增长效率的区域协调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6-149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49-152页 |
第七章 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对策 | 第152-170页 |
第一节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总体思路 | 第152-155页 |
一、强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重点 | 第152-153页 |
二、坚持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原则 | 第153-154页 |
三、把握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整体思路 | 第154-155页 |
第二节 绿色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 第155-158页 |
一、加强省市县跨区域联动协作 | 第155-156页 |
二、探索生态补偿机制 | 第156-157页 |
三、拓宽生态保护的投融资渠道 | 第157页 |
四、健全生态环保科技支撑体系 | 第157-158页 |
五、推动生态环保公众积极参与 | 第158页 |
第三节 经济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 第158-160页 |
一、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 第158-159页 |
二、突显绿色带动推进服务业加速发展 | 第159页 |
三、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 第159-160页 |
第四节 社会协调发展体系机制创新 | 第160-164页 |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 | 第161页 |
二、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 | 第161-163页 |
三、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 | 第163-164页 |
第五节 开放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 第164-169页 |
一、加强省市县三级合作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 | 第164-166页 |
二、深化内部合作合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 第166-167页 |
三、深化对外开放深入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合作战略 | 第167-169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0-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