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水凝胶材料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1 天然高分子水凝胶 | 第11页 |
1.1.2 合成高分子水凝胶 | 第11-12页 |
1.2 高强度水凝胶的制备 | 第12-16页 |
1.2.1 双网络增强水凝胶 | 第12-14页 |
1.2.2 拓扑增强水凝胶 | 第14页 |
1.2.3 微凝胶增强水凝胶 | 第14-15页 |
1.2.4 离子增强水凝胶 | 第15-16页 |
1.2.5 纳米增强复合水凝胶 | 第16页 |
1.3 复合水凝胶制备 | 第16-21页 |
1.3.1 零维纳米材料增强复合水凝胶材料 | 第16-18页 |
1.3.2 一维纳米材料增强复合水凝胶材料 | 第18-19页 |
1.3.3 二维纳米材料增强复合水凝胶材料 | 第19-21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3-32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2.1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23-24页 |
2.2.1.2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2.2.2 实验内容 | 第24-25页 |
2.2.2.1 丙烯酰胺水凝胶乳液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3 样品形貌及性能的表征 | 第25页 |
2.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5页 |
2.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 第25页 |
2.2.3.3 热重(TG) | 第25页 |
2.2.4 溶胀性测试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2.3.1 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聚合机理 | 第25-26页 |
2.3.2 水凝胶样品形貌表征 | 第26页 |
2.3.3 水凝胶样品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26-27页 |
2.3.4 水凝胶样品热重(TG)表征 | 第27页 |
2.3.5 溶胀性测试 | 第27-30页 |
2.3.5.1 单体质量比对聚合物溶胀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5.2 引发剂含量对聚合物溶胀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5.3 交联剂含量对聚合物溶胀度的影响 | 第29页 |
2.3.5.4 不同中和度对聚合物溶胀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6水凝胶溶胀前后对比实验 | 第30-31页 |
2.3.7 复合水凝胶的机械性能测试 | 第31页 |
2.4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TiO_2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2-50页 |
3.1 前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3.2.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33-34页 |
3.2.1.2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页 |
3.2.2 实验内容 | 第34页 |
3.2.2.1 丙烯酰胺水凝胶乳液的制备 | 第34页 |
3.2.2.2 (PAM-co-PAA-CMC)/Ti O_2 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 第34页 |
3.2.3 样品形貌及性能的表征 | 第34页 |
3.2.3.1 能谱仪(EDS) | 第34页 |
3.2.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第34页 |
3.2.4 聚丙烯酰胺/TiO_2复合水凝胶光降解甲基橙 | 第34-35页 |
3.2.5 抗菌性能测试 | 第35页 |
3.2.6 水质维护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9页 |
3.3.1 (PAM-co-PAA-CMC)/TiO_2 水凝胶聚合机理 | 第35-36页 |
3.3.2 水凝胶样品形貌表征 | 第36-38页 |
3.3.2.1 不同含量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形貌表征 | 第36-37页 |
3.3.2.1 不同含量TiO_2的复合水凝胶形貌表征 | 第37-38页 |
3.3.3 水凝胶样品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38页 |
3.3.4 水凝胶样品TG表征 | 第38-39页 |
3.3.5 溶胀性能测试 | 第39-41页 |
3.3.5.1 羧甲基纤维素钠含量对样品溶胀性能影响 | 第39-40页 |
3.3.5.2 TiO_2含量对样品溶胀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6 水凝胶溶胀前后对比实验 | 第41-42页 |
3.3.7 复合水凝胶的机械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3.3.7.1 羧甲基纤维素钠含量对样品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42页 |
3.3.7.2 二氧化钛含量对样品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8 (PAM-co-PAA-CMC)/TiO_2 复合水凝胶的性能测试 | 第43-45页 |
3.3.9 复合水凝胶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3.3.10 复合水凝胶的抗菌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3.3.11 水质维护实验 | 第47-48页 |
3.3.12 水质维护实验二 | 第48-49页 |
3.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聚丙烯酰胺/CNFs@PDA 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粘附性能研究 | 第50-59页 |
4.1 前言 | 第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4.2.1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药品和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4.2.1.1 化学药品及试剂 | 第50-51页 |
4.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51页 |
4.2.2 实验内容 | 第51-52页 |
4.2.2.1 Te 纳米线(Te NWs)的制备 | 第51页 |
4.2.2.2 Te 纳米线包碳(Te NWs@CNFs)的制备 | 第51-52页 |
4.2.2.3 酸性双氧水刻蚀 Te@CNFs 制备 CNFs | 第52页 |
4.2.2.4 多巴胺包覆碳化纳米纤维(CNFs@PDA)制备 | 第52页 |
4.2.2.5 聚丙烯酰胺/CNFs@PDA 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 第52页 |
4.2.3 样品形貌及性能的表征 | 第52-53页 |
4.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52页 |
4.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 第52页 |
4.2.3.3 机械性能测试 | 第52页 |
4.2.3.4 压缩性能测试 | 第52-53页 |
4.2.3.5 粘附力测试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4.3.1 CNFs@PDA 对复合水凝胶聚合的机理 | 第53页 |
4.3.2 PAM-co-PAA/CNFs@PDA 复合水凝胶的形貌表征 | 第53-54页 |
4.3.3 水凝胶样品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54-55页 |
4.3.4 复合水凝胶的机械性能测试 | 第55页 |
4.3.5 复合水凝胶的粘附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4.3.6 PAM-co-PAA/CNFs@PDA 复合水凝胶的压缩性能测试 | 第56-57页 |
4.3.7 PAM-co-PAA/CNFs@PDA 复合水凝胶对亲疏水性基材的粘附性能测试 | 第57页 |
4.3.8 PAM-co-PAA/CNFs@PDA 复合水凝胶细胞毒性实验 | 第57-58页 |
4.4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9-60页 |
5.1 总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