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6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特色 | 第14-16页 |
2 系统开发技术 | 第16-30页 |
2.1 ArcGIS Engine技术 | 第16-19页 |
2.1.1 ArcGIS Engine的产品 | 第16-17页 |
2.1.2 ArcGIS Engine的组件库 | 第17-18页 |
2.1.3 开发资源库 | 第18-19页 |
2.2 ArcGIS Server与Silverlight技术 | 第19-26页 |
2.2.1 ArcGIS Server技术 | 第19-21页 |
2.2.2 Silverlight技术 | 第21-25页 |
2.2.3 ArcGIS API for Silverlight技术 | 第25-26页 |
2.3 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 | 第26-28页 |
2.3.1 ArcSDE概述 | 第26-27页 |
2.3.2 ArcSDE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2.4 WCF技术 | 第28-30页 |
2.4.1 WCF体系结构 | 第28-29页 |
2.4.2 WCF的技术优势 | 第29-30页 |
3 系统理论基础 | 第30-45页 |
3.1 概率积分法 | 第30-33页 |
3.1.1 概率积分法的原理与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3.1.2 概率积分预计参数的选择 | 第31-33页 |
3.2 角量参数法 | 第33-37页 |
3.2.1 地表移动的主要角量参数分析 | 第33-35页 |
3.2.2 确定移动盆地边界的方法 | 第35-36页 |
3.2.3 移动盆地内变形特征区划与分界线的确定 | 第36-37页 |
3.3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37-41页 |
3.3.1 BP网络 | 第38-39页 |
3.3.2 BP算法 | 第39-41页 |
3.4 综合评价模型 | 第41-45页 |
3.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1-43页 |
3.4.2 轮廓相似性分析模型 | 第43-45页 |
4 系统设计 | 第45-55页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45页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45-48页 |
4.2.1 系统设计目标 | 第45-46页 |
4.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第46-47页 |
4.2.3 系统分层架构设计 | 第47-48页 |
4.3 数据库设计 | 第48-52页 |
4.3.1 空间数据库设计 | 第49-50页 |
4.3.2 业务库设计 | 第50-52页 |
4.4 系统功能设计 | 第52-55页 |
4.4.1 矿区采动影响分析系统 | 第53-54页 |
4.4.2 平顶山矿区信息系统网站 | 第54-55页 |
5 平顶山矿区采动影响分析系统的实现 | 第55-64页 |
5.1 基于C/S模式的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第55-60页 |
5.1.1 系统主界面 | 第55-56页 |
5.1.2 文件与数据管理 | 第56页 |
5.1.3 查询统计 | 第56页 |
5.1.4 绘制采动影响线 | 第56-57页 |
5.1.5 绘制等值线 | 第57-58页 |
5.1.6 采面剖面图生成 | 第58页 |
5.1.7 建筑物损坏等级评估标准录入 | 第58-59页 |
5.1.8 基于开采条件与建筑物特征的评估 | 第59-60页 |
5.1.9 基于地表移动与变形特征的评估 | 第60页 |
5.2 基于B/S模式的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第60-64页 |
5.2.1 系统主界面 | 第60-61页 |
5.2.2 系统基本功能 | 第61页 |
5.2.3 矿区灾害管理 | 第61-62页 |
5.2.4 矿区范围切换 | 第62-6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4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A 民用砖混结构建筑物损坏等级的评价标准 | 第68-70页 |
附录B 核心代码 | 第70-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