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的“道德绑架”现象探析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5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网络背景下的道德绑架现象 | 第19-29页 |
| 2.1 道德绑架的内涵 | 第19-23页 |
| 2.1.1 道德绑架的语义分析 | 第19-20页 |
| 2.1.2 道德绑架的事例 | 第20-21页 |
| 2.1.3 道德绑架的定义 | 第21-22页 |
| 2.1.4 道德绑架与道德评价的区别 | 第22-23页 |
| 2.2 网络背景下的道德绑架 | 第23-24页 |
| 2.2.1 网络背景下的道德绑架现象 | 第23-24页 |
| 2.2.2 网络背景下道德绑架的定义 | 第24页 |
| 2.3 网络背景下的道德绑架的特点 | 第24-26页 |
| 2.3.1 标准过高 | 第24-25页 |
| 2.3.2 曲解义利 | 第25页 |
| 2.3.3 强调主观 | 第25-26页 |
| 2.4 网络背景下道德绑架的影响 | 第26-29页 |
| 2.4.1 模糊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 第26-27页 |
| 2.4.2 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网络背景下道德绑架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29-40页 |
| 3.1 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9-31页 |
| 3.1.1 以伦理为本位 | 第29-30页 |
| 3.1.2 对人性本能的抑制 | 第30-31页 |
| 3.2 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完善 | 第31-34页 |
| 3.2.1 法律的不普及 | 第31-33页 |
| 3.2.2 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 | 第33-34页 |
| 3.3 网络媒体自身的不足 | 第34-36页 |
| 3.3.1 媒体的角色失误 | 第34-35页 |
| 3.3.2 媒体的责任失范 | 第35-36页 |
| 3.4 公众自身道德修养的欠缺 | 第36-40页 |
| 3.4.1 道德评价的泛化 | 第37-38页 |
| 3.4.2 道德自律的淡化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道德绑架现象的解决路径 | 第40-47页 |
| 4.1 建设适应新时期的伦理思想 | 第40-42页 |
| 4.2 提高道德规范的可实施性 | 第42-44页 |
| 4.3 树立良性的利他观念 | 第44-46页 |
| 4.4 促进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 | 第46-47页 |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