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地铁振动波及隔振的背景、意义 | 第13-15页 |
1.2 针对振动现象的各类隔振措施 | 第15-19页 |
1.2.1 铅芯橡胶支座相关性能 | 第16页 |
1.2.2 高阻尼橡胶支座的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1.2.3 摩擦摆式隔震支座 | 第17页 |
1.2.4 其他类型隔振器 | 第17-18页 |
1.2.5 浮置板式轨道结构 | 第18-19页 |
1.2.6 其他轨道交通隔振措施 | 第19页 |
1.3 地铁运行时产生振动及噪声的控制标准 | 第19-22页 |
1.3.1 振动控制标准 | 第19-21页 |
1.3.2 噪声控制标准 | 第21-22页 |
1.4 国内外振动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5 地铁振动研究的方法、内容 | 第24-27页 |
第2章 地铁列车振动产生的实测研究与基本理论 | 第27-47页 |
2.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27-30页 |
2.1.1 苏州地铁线路简介 | 第27-29页 |
2.1.2 苏州地铁2号线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2.2 测点布置及测试过程 | 第30-32页 |
2.2.1 过车响应测试仪器及基本参数 | 第30-31页 |
2.2.2 过车响应测点布置 | 第31-32页 |
2.3 地铁列车振动的机理 | 第32-35页 |
2.3.1 列车振动产生的原因 | 第32-33页 |
2.3.2 列车振动的影响分析 | 第33-35页 |
2.4 地铁列车——轨道——土体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5-40页 |
2.4.1 地铁车辆模型 | 第35页 |
2.4.2 轨道系统的数值模型 | 第35-36页 |
2.4.3 列车轨道间的接触体系模型 | 第36-38页 |
2.4.4 地铁振动波在土体中的传播与衰减规律 | 第38-40页 |
2.5 列车荷载的确定 | 第40-43页 |
2.5.1 模拟方法 | 第40页 |
2.5.2 列车竖向振动载荷的表达式 | 第40-43页 |
2.6 土体模型在实测地铁波下的振动响应 | 第43-45页 |
2.6.1 土体响应分析 | 第43-44页 |
2.6.2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有限元软件简介及相关模型的建立 | 第47-59页 |
3.1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47-48页 |
3.1.1 ANSYS功能与软件结构 | 第47页 |
3.1.2 ANSYS软件的工程技术特点 | 第47页 |
3.1.3 ANSYS软件的模型分析功能 | 第47-48页 |
3.1.4 ANSYS软件的输入方式 | 第48页 |
3.2 模块简介及土体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3.2.1 LS—DYNA模块简介 | 第48-49页 |
3.2.2 土体模型的假定 | 第49-50页 |
3.2.3 土体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3.2.4 土体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50-52页 |
3.2.5 边界条件 | 第52页 |
3.3 沿线建筑物模型的建立 | 第52-57页 |
3.3.1 沿线建筑物模型的建立方式 | 第53页 |
3.3.2 本构关系及其破坏准则 | 第53-55页 |
3.3.3 收敛准则 | 第55页 |
3.3.4 整体式住宅的建立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碟形弹簧——厚层橡胶隔振支座设计研究 | 第59-71页 |
4.1 隔振方式的选取 | 第59-60页 |
4.1.1 弹性基础 | 第59页 |
4.1.2 隔振沟 | 第59-60页 |
4.1.3 其他隔振控制方法 | 第60页 |
4.2 碟形弹簧材料概论及隔振原理 | 第60-62页 |
4.2.1 碟形弹簧材料概论 | 第60-61页 |
4.2.2 碟形弹簧的隔振原理 | 第61-62页 |
4.2.3 碟形弹簧发展现状 | 第62页 |
4.3 厚层橡胶材料隔振原理 | 第62-63页 |
4.3.1 厚层橡胶材料概论 | 第62-63页 |
4.3.2 厚层橡胶材料隔振原理及发展现状 | 第63页 |
4.4 支座隔振原理及设计 | 第63-68页 |
4.4.1 支座隔振原理 | 第63-64页 |
4.4.2 隔振支座设计计算 | 第64页 |
4.4.3 苏州地铁二号线沿线建筑的隔振支座计算 | 第64-68页 |
4.5 碟簧——厚层橡胶隔振支座的优点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基于ANSYS的隔振支座在地铁作用下的隔振效果 | 第71-83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71页 |
5.2 上部建筑的建模参数 | 第71-72页 |
5.1.1 钢筋材料的属性参数 | 第71页 |
5.1.2 混凝土的材料属性 | 第71-72页 |
5.3 上部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 第72-74页 |
5.3.1 隔振前的沿线建筑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72页 |
5.3.2 安置隔振支座后的沿线建筑模型 | 第72-74页 |
5.4 上部结构隔振前后的有限元模型及模拟分析 | 第74-82页 |
5.4.1 隔振前后的三维数值模态分析 | 第74-75页 |
5.4.2 模拟地铁波作用下的框架各层楼板加速度时程对比 | 第75-77页 |
5.4.3 模拟地铁波作用下的框架各层楼板位移时程对比 | 第77-80页 |
5.4.4 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 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