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本文符号说明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1.2.1 球型全流触探仪发展历史 | 第16-19页 |
1.2.2 贯入机理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3 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2.4 室内模型槽试验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8-32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基于大变形的球型全流触探仪有限元贯入模拟 | 第32-54页 |
2.1 有限元模型 | 第32-36页 |
2.1.1 大变形有限元理论 | 第32-33页 |
2.1.2 网格重划分和插值技术 | 第33-34页 |
2.1.3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方法 | 第34-36页 |
2.2 土体模型 | 第36-42页 |
2.2.1 弹塑性模型 | 第36-37页 |
2.2.2 Drucker-Prager准则 | 第37-39页 |
2.2.3 修正剑桥模型 | 第39-42页 |
2.3 基于D-P模型的球型探头贯入过程模拟 | 第42-53页 |
2.3.1 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42-44页 |
2.3.2 忽略探杆作用球型探头的贯入 | 第44-48页 |
2.3.3 带探杆球型探头的贯入 | 第48-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球型全流触探仪的室内模型槽试验研究 | 第54-90页 |
3.1 室内模型槽试验方案 | 第54-56页 |
3.1.1 试验目的和任务 | 第54-56页 |
3.1.2 土样获取 | 第56页 |
3.2 试验设备及流程 | 第56-66页 |
3.2.1 室内试验设备 | 第56-60页 |
3.2.2 模型槽试验流程 | 第60-66页 |
3.3 数据分析及土体特性评价 | 第66-75页 |
3.3.1 贯入阻力修正 | 第66-69页 |
3.3.2 评价承载力系数N值 | 第69-72页 |
3.3.3 评价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敏度 | 第72-75页 |
3.4 室内循环及变速率贯入试验分析 | 第75-88页 |
3.4.1 贯入强度的循环衰减曲线 | 第75-77页 |
3.4.2 循环试验中贯入和抽提阻力对比 | 第77-80页 |
3.4.3 CPTU变速率试验 | 第80-84页 |
3.4.4 球型探头变速率单次贯入试验 | 第84-8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四章 基于球型全流触探仪的淤泥质软土现场工程特性研究 | 第90-114页 |
4.1 球型全流触探仪工程应用 | 第90-91页 |
4.2 试验场地及设备 | 第91-95页 |
4.2.1 场地特征 | 第91-93页 |
4.2.2 试验设备 | 第93-95页 |
4.3 球型全流触探仪与CPTU试验对比 | 第95-105页 |
4.3.1 测试流程对比 | 第95-97页 |
4.3.2 贯入阻力对比 | 第97-100页 |
4.3.3 孔隙水压力评价 | 第100-105页 |
4.4 结合室内模型槽试验结论综合分析 | 第105-113页 |
4.4.1 归一化循环强度衰减曲线 | 第105-107页 |
4.4.2 衰减模型参数的确定与应用 | 第107-109页 |
4.4.3 重塑强度的预测及评价 | 第109-110页 |
4.4.4 预测土体灵敏度 | 第110-112页 |
4.4.5 评价球型探头重塑承载力系数Nrem,ball | 第112-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5.2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硕士学习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