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合肥城市发展及其形态变迁研究

论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5-4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1.2 课题提出第17-20页
        1.1.3 研究意义第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0-33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21-29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29-33页
    1.3 研究范畴与概念界定第33-38页
        1.3.1 研究范畴第33-34页
        1.3.2 概念界定第34-38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8-40页
        1.4.1 研究内容第38-39页
        1.4.2 研究方法第39-40页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40-41页
        1.5.1 研究思路第40-41页
        1.5.2 技术路线第41页
    1.6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2章 合肥市城市发展概况第43-59页
    2.1 合肥市城市概况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第43-44页
        2.1.1 合肥市概况第43页
        2.1.2 合肥市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第43-44页
    2.2 合肥地名的由来辨析第44-50页
        2.2.1 合肥的古今名称第44-46页
        2.2.2 合肥名称由来考辩第46-50页
    2.3 合肥的历史建制与沿革第50-59页
        2.3.1 合肥历史溯源第50-53页
        2.3.2 合肥建制沿革简考第53-57页
        2.3.3 1949年前合肥城市建设活动与形态变迁阶段划分第57-59页
第3章 隋以前合肥的城市发展与形态变迁第59-81页
    3.1 秦以前合肥的聚落发展第59-62页
        3.1.1 夏商时期——“南巢”方国第59页
        3.1.2 西周时期——封“庐子国”,立都庐邑第59-60页
        3.1.3 春秋战国时期——庐邑列城,楚地陪都第60-62页
        3.1.4 萌芽期合肥城市发展变迁规律与动因第62页
    3.2 秦汉时期合肥城的建立与变迁第62-69页
        3.2.1 秦代合肥——列城立县第62-63页
        3.2.2 汉代合肥的发展与变迁第63-68页
            3.2.2.1 建制沿革和行政隶属第63页
            3.2.2.2 城市建设与变迁—立城定基第63-66页
            3.2.2.3 城市功能发展—输会与都会第66-68页
        3.2.3 兴盛期城市发展变迁规律与动因第68-69页
    3.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合肥城的变迁第69-81页
        3.3.1 三国合肥的城市发展与变迁第69-75页
            3.3.1.1 建制沿革和行政隶属第70页
            3.3.1.2 城市建设与变迁—新旧并存第70-74页
            3.3.1.3 城市功能—军事-政治型城市第74-75页
        3.3.2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合肥城市发展变迁第75-79页
            3.3.2.1 建制沿革和行政隶属第75-76页
            3.3.2.2 城市建设与变迁—中部边城第76页
            3.3.2.3 城市功能—军事营寨城第76-79页
        3.3.3 激宕期城市发展变迁规律与动因第79-81页
第4章 隋唐至北宋合肥城的变迁第81-99页
    4.1 隋唐时期合肥的城市发展与变迁第81-90页
        4.1.1 建制沿革和行政隶属第81-82页
        4.1.2 城市建设与变迁—再建新城第82-88页
        4.1.3 城市功能—交通-政治型城市第88-90页
    4.2 五代十国时期合肥的城市发展与变迁第90-92页
        4.2.1 建制沿革与行政隶属第90页
        4.2.2 城市建设与变迁—避乱发展第90页
        4.2.3 城市功能—军事-政治-经济平衡型城市第90-92页
    4.3 北宋时期合肥的城市发展与变迁第92-96页
        4.3.1 建制沿革和行政隶属第92页
        4.3.2 城市建设和变迁—城郊扩张第92-93页
        4.3.3 城市功能—经济-政治型城市第93-96页
    4.4 中兴期城市发展变迁规律与动因第96-99页
第5章 南宋至民国时期合肥城的变迁第99-145页
    5.1 南宋时期合肥的城市发展与变迁第99-106页
        5.1.1 建制沿革与行政隶属第99页
        5.1.2 城市建设与变迁—形成合肥城区核心第99-104页
        5.1.3 城市功能—军事-政治型城市第104-106页
    5.2 元代合肥的城市发展与变迁第106-110页
        5.2.1 建制沿革和行政隶属第106页
        5.2.2 城市建设与变迁第106-107页
        5.2.3 城市功能第107-110页
    5.3 明代合肥的城市发展与变迁第110-117页
        5.3.1 建制沿革和行政隶属第110页
        5.3.2 城市建设与变迁第110-116页
            5.3.2.1 城市建设活动第110-114页
            5.3.2.2 城市形态主要特征演变及成因第114-116页
        5.3.3 城市功能—地方政治、经济中心第116-117页
    5.4 清代合肥的城市发展与变迁第117-132页
        5.4.1 建制沿革和行政隶属第117-118页
        5.4.2 城市建设与变迁第118-129页
            5.4.2.1 城市建设活动第118-125页
            5.4.2.2 清前期的城市形态主要特征演变及成因第125-127页
            5.4.2.3 清中后期的城市形态主要特征演变及成因第127-129页
        5.4.3 城市功能—地方政治、文化中心第129-132页
    5.5 民国时期合肥的城市发展与变迁第132-143页
        5.5.1 建制沿革与行政隶属第132页
        5.5.2 城市建设与形态变迁第132-141页
            5.5.2.1 城市建设活动第132-134页
            5.5.2.2 城市建设计划与城市规划第134-135页
            5.5.2.3 抗战前合肥城市形态主要特征演变及成因第135-139页
            5.5.2.4 抗战后合肥城市形态主要特征演变及成因第139-141页
        5.5.3 城市功能—各项功能低落第141-143页
    5.6 衰落期合肥城市发展变迁规律与动因第143-145页
第6章 1949年前的合肥城市形态变迁的外部机制研究第145-190页
    6.1 自然地理特征与合肥城市历史形态变迁的关联性研究第145-148页
        6.1.1 自然地理特征与合肥城市形态历史变迁第145页
        6.1.2 城市整体形态与水系间的变迁特征第145-146页
        6.1.3 城市形态阶段变迁整体特征与影响因素第146-148页
    6.2 政治功能及行政等级与合肥城市历史形态变迁的关联性研究第148-151页
        6.2.1 各时期合肥城市政治地位与城市形态变迁之间的关联性特征第148-151页
        6.2.2 合肥城市政治功能及行政等级对城市整体形态变迁的决定性影响第151页
    6.3 城市经济功能与合肥城市历史形态变迁的关联性研究第151-162页
        6.3.1 合肥区域的经济腹地和农业生产情况第151-153页
        6.3.2 合肥各时期经济发展及其对城市形态变迁的影响第153-160页
        6.3.3 合肥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确立与发展第160-161页
        6.3.4 合肥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变迁第161-162页
    6.4 城市军事功能变迁与合肥城市历史形态变迁的关联性研究第162-167页
        6.4.1 合肥区域的区位军事战略特征第162-164页
        6.4.2 合肥城市军事功能与政治功能的脱离阶段——萌芽期、兴盛期第164页
        6.4.3 合肥城市军事功能与政治功能的高度正相关阶段——激宕期、中兴期、衰落期第164-167页
    6.5 城市区域交通与合肥城市历史形态变迁的关联性研究第167-180页
        6.5.1 水运——江淮水道及其变迁第167-173页
        6.5.2 陆运第173-177页
        6.5.3 近代公路与铁路第177-178页
        6.5.4 合肥城市区域交通变迁的特征规律第178-180页
    6.6 区域联动发展与合肥城市历史形态变迁的关联性研究第180-190页
        6.6.1 合肥与区域政治、经济中心的紧密依存阶段——萌芽期、兴盛期第180-182页
        6.6.2 合肥与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相对紧密的阶段——激宕期第182-183页
        6.6.3 合肥与国家政治中心相对远离,但与经济中心相对紧密的阶段——中兴期第183-185页
        6.6.4 合肥远离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阶段——衰落期第185-188页
        6.6.5 合肥各时期在区域中作用及其形态变迁关联特征第188-190页
第7章 1949年前的合肥城市形态变迁的内部机制研究第190-199页
    7.1 内部机制影响的阶段及主要途径分析第190页
    7.2 城市功能空间形态变迁分析第190-195页
        7.2.1 城市商业功能空间的形态变迁特征分析第190-191页
        7.2.2 城市行政功能空间的形态变迁特征分析第191-192页
        7.2.3 城市交通功能空间的形态变迁特征分析第192-195页
    7.3 城市轴线与城市中心空间变迁的内部机制影响分析第195-199页
        7.3.1 城市轴线与中心空间的形态变迁第195-197页
        7.3.2 城市中心功能空间形态的耦合变迁第197-199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99-204页
    8.1 主要结论第199-201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201-202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202-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10页
    一、地方志及历史文献第204-207页
    二、学术著作第207页
    三、期刊杂志第207-209页
    四、学位论文第209-210页
致谢第210-211页
作者简介第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钢5米宽厚板轧机薄规格钢板过程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不同饱水度砼在冻融与疲劳耦合作用下的损伤劣化与寿命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