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6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冻融与疲劳耦合作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 第12-13页 |
1.1.2 非饱和状态混凝土在耦合作用下的必要性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44页 |
1.2.1 冻融损伤与寿命预测研究 | 第13-25页 |
1.2.2 疲劳损伤与寿命预测研究 | 第25-41页 |
1.2.3 冻融与疲劳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损伤与寿命预测研究 | 第41-43页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4页 |
1.3 本文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 第44-4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44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4-46页 |
第二章 静载试验研究 | 第46-63页 |
2.1 试验材料、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 第46-49页 |
2.2 试验设备及试验参数 | 第49-51页 |
2.3 静载试验结果 | 第51-61页 |
2.3.1 四点弯曲试验 | 第51-55页 |
2.3.2 断裂试验 | 第55-56页 |
2.3.3 劈拉强度 | 第56-58页 |
2.3.4 抗压强度 | 第58-60页 |
2.3.5 水和温度作用机理分析 | 第60-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疲劳与冻融耦合试验研究 | 第63-100页 |
3.1 试验材料、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 第63-65页 |
3.2 试验设备及试验参数 | 第65-70页 |
3.3 耦试验制度 | 第70-72页 |
3.3.1 试验制度的确定原则 | 第70-71页 |
3.3.2 冻融试验制度 | 第71页 |
3.3.3 疲劳试验制度 | 第71-72页 |
3.4 应变分离技术原理 | 第72-75页 |
3.5 耦合试验结果分析 | 第75-97页 |
3.5.1 温度应变 | 第75-79页 |
3.5.2 疲劳应变 | 第79-83页 |
3.5.3 耦合应变 | 第83-90页 |
3.5.4 损伤发展分析 | 第90-96页 |
3.5.5 类凯塞效应 | 第96-97页 |
3.5.6 损伤定位 | 第9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疲劳与冻融耦合机制研究 | 第100-116页 |
4.1 完全干燥试件 | 第100-103页 |
4.1.1 最大应变拟合结果 | 第101-102页 |
4.1.2 最小应变拟合结果 | 第102-103页 |
4.2 80 %饱水度试件 | 第103-106页 |
4.2.1 最大应变拟合结果 | 第103-104页 |
4.2.2 最小应变拟合结果 | 第104-106页 |
4.3 完全饱和试件 | 第106-109页 |
4.3.1 最大应变拟合结果 | 第106-107页 |
4.3.2 最小应变拟合结果 | 第107-109页 |
4.4 拟合结果汇总 | 第109-110页 |
4.5 耦合作用机制 | 第110-11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损伤劣化模型与寿命预测 | 第116-135页 |
5.1 损伤劣化模型 | 第116-128页 |
5.1.1 损伤变量的选取 | 第116-121页 |
5.1.2 损伤劣化模型 | 第121-128页 |
5.2 寿命预测 | 第128-133页 |
5.2.1 寿命预测 | 第128-130页 |
5.2.2 试验结果 | 第130-13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35-141页 |
6.1 结论 | 第135-139页 |
6.2 创新点 | 第139页 |
6.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清单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