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视第9-10页
        1.1.2 高校对学术型硕导队伍建设的重视第10页
        1.1.3 社会对学术型硕士生人才质量的关注第10页
        1.1.4 导师角色的转变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13-19页
        1.3.1 国内外教育领域有关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第13-16页
        1.3.2 国内外有关教师评价的研究第16-18页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9-22页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技术路线图与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3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1-22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22-32页
    2.1 概念界定第22-24页
        2.1.1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第22页
        2.1.2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第22-23页
        2.1.3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第23页
        2.1.4 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第23-24页
    2.2 开展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的重要性第24-25页
        2.2.1 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的学术竞争力第24页
        2.2.2 有利于加强高校学术型硕导队伍建设第24-25页
        2.2.3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25页
    2.3 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第25-32页
        2.3.1 科学评价理论第25-27页
        2.3.2 教育评价理论第27-28页
        2.3.3 胜任力理论第28-32页
第三章 我国学术型硕导评价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第32-38页
    3.1 我国学术型硕导评价发展状况第32-35页
        3.1.1 合格评价阶段第33页
        3.1.2 择优评价阶段第33-34页
        3.1.3 强化择优评价阶段第34-35页
    3.2 我国学术型硕导评价存在的问题第35-38页
        3.2.1 重视准入评价忽视任期评价第35-36页
        3.2.2 评价目的不正确第36页
        3.2.3 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第36-38页
第四章 国外硕士生导师评价的现状与启示第38-42页
    4.1 国外硕士生导师的任职资格第38页
    4.2 国外硕士生导师评价简介第38-40页
        4.2.1 英国硕士生导师评价第38-39页
        4.2.2 日本硕士生导师评价第39页
        4.2.3 美国硕士生导师评价第39-40页
    4.3 国外硕士生导师评价对我国的启示第40-42页
        4.3.1 注重教学评价第40页
        4.3.2 注重导师评价工作的持续性第40-41页
        4.3.3 注重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第41-42页
第五章 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2-51页
    5.1 指标设计的原则第42-44页
        5.1.1 科学性原则第42-43页
        5.1.2 导向性原则第43页
        5.1.3 完整性原则第43页
        5.1.4 可行性原则第43-44页
    5.2 总维度设计及依据第44页
    5.3 师德修养胜任力维度的探讨第44-46页
        5.3.1 师德修养胜任力的重要性第44-45页
        5.3.2 现实依据第45页
        5.3.3 师德修养指标分类和评价标准第45-46页
    5.4 教学胜任力维度的探讨第46-47页
        5.4.1 教学胜任力的重要性第46页
        5.4.2 现实依据第46-47页
        5.4.3 教学胜任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第47页
    5.5 科研胜任力维度的探讨第47-49页
        5.5.1 科研胜任力的重要性第47-48页
        5.5.2 现实依据第48页
        5.5.3 科研胜任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第48-49页
    5.6 指导胜任力维度的探讨第49-51页
        5.6.1 指导胜任力的重要性第49页
        5.6.2 现实依据第49-50页
        5.6.3 指导胜任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第50-51页
第六章 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及权重的设定第51-62页
    6.1 德尔菲法概述第51页
    6.2 指标的修正——德尔菲法的运用第51-54页
    6.3 指标权重的设定:层次分析法第54-62页
        6.3.1 层次分析法概述第54-57页
        6.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设定操作第57-60页
        6.3.3 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定第60-62页
第七章 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第62-75页
    7.1 评价主体的确定第62-64页
        7.1.1 学术型硕导是胜任力评价的主体与核心第62-63页
        7.1.2 硕士生是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的合作者第63页
        7.1.3 同事是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的主要参与者第63-64页
        7.1.4 管理者是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的组织者第64页
    7.2 不同评价主体评分权重的设计第64-65页
    7.3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65-70页
        7.3.1 模糊综合评定方法的简介第65-67页
        7.3.2 基于模糊综合评定方法的应用举例第67-70页
    7.4 提高学术型硕导胜任力水平的意见和建议第70-75页
        7.4.1 胜任力评价结果的总体示意图第71-72页
        7.4.2 胜任力评价顺利开展的保障措施第72-75页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附录一第82-84页
附录二第84-87页
附录三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作者简介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下一篇: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内监督机制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