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现有研究结果述评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 | 第20页 |
2.1.2 学习 | 第20-21页 |
2.1.3 学习情况 | 第21页 |
2.2 有关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学习理论 | 第21-24页 |
2.2.2 学习的社会心理学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山东省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26-33页 |
3.1 理论分析与前提假设 | 第26-29页 |
3.1.1 理论分析 | 第26-28页 |
3.1.2 前提假设 | 第28-29页 |
3.2 问卷设计与说明 | 第29-32页 |
3.2.1 问卷设计 | 第29页 |
3.2.2 样本收集说明 | 第29页 |
3.2.3 调查对象选定 | 第29-30页 |
3.2.4 调查对象的描述分析 | 第30-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山东省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的实证分析 | 第33-62页 |
4.1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3-37页 |
4.1.1 问卷的可靠性分析 | 第33页 |
4.1.2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 第33-34页 |
4.1.3 主成分分析法的因子提取 | 第34-35页 |
4.1.4 因子命名 | 第35-37页 |
4.2 山东省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第37-45页 |
4.2.1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学习观念分析 | 第37-38页 |
4.2.2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生师互动分析 | 第38-40页 |
4.2.3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同学关系分析 | 第40-41页 |
4.2.4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学习动机分析 | 第41-42页 |
4.2.5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学习策略分析 | 第42-43页 |
4.2.6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学习收获分析 | 第43-45页 |
4.3 各研究变量对不同分类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45-61页 |
4.3.1 性别在各个因子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5-47页 |
4.3.2 年级在各个因子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7-49页 |
4.3.3 家庭背景在各个因子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9-51页 |
4.3.4 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各个因子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51-53页 |
4.3.5 本(专)科院校在各个因子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53-55页 |
4.3.6 是否为学生干部在各个因子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55-57页 |
4.3.7 是否跨专业考研在各个因子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57-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基于改善学习情况的对策建议 | 第62-66页 |
5.1 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强化应用知识学习 | 第62-63页 |
5.2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学多维互动 | 第63-64页 |
5.3 树立正确生师观念,重塑和谐生师关系 | 第64-65页 |
5.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良好同学关系 | 第65页 |
5.5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习成效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