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0页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3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2.1.1 风险 | 第24页 |
2.1.2 信贷风险 | 第24-26页 |
2.1.3 政策性银行风险 | 第26-27页 |
2.2 信贷风险控制理论 | 第27-30页 |
2.2.1 信贷风险控制的涵义 | 第27页 |
2.2.2 信贷风险控制的内容 | 第27-28页 |
2.2.3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要求 | 第28-30页 |
2.3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30-35页 |
2.3.1 信贷风险管理的涵义 | 第30页 |
2.3.2 信贷风险相关理论发展过程 | 第30-31页 |
2.3.3 全面风险管理要素 | 第31-35页 |
第三章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的生成机理 | 第35-45页 |
3.1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业务 | 第35-37页 |
3.1.1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分类 | 第35页 |
3.1.2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政策性信贷业务现状 | 第35-37页 |
3.2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特征及表现形式 | 第37-42页 |
3.2.1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特征 | 第37-39页 |
3.2.2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表现形式 | 第39-42页 |
3.3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形成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3.3.1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3.3.2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 第45-60页 |
4.1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 | 第45-50页 |
4.1.1 农发行信贷业务流程 | 第45-49页 |
4.1.2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评估体系 | 第49-50页 |
4.2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50-60页 |
4.2.1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评估指标设计的原则 | 第50-51页 |
4.2.2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 第51-54页 |
4.2.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4-58页 |
4.2.4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综合风险值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研究 | 第60-64页 |
5.1 优化信贷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第60-61页 |
5.1.1 加强信贷风险识别 | 第60页 |
5.1.2 建立信贷风险指标 | 第60页 |
5.1.3 严格落实不良贷款 | 第60-61页 |
5.2 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 第61-64页 |
5.2.1 细化贷前风险 | 第61-62页 |
5.2.2 加强贷中审查审批控制 | 第62页 |
5.2.3 严格落实贷后控制制度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改制模式下农发行信贷风险评估与控制--以A地区棚户区项目为例 | 第64-72页 |
6.1 棚户区改造项目评估意义及其重要性 | 第64页 |
6.2 A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概况 | 第64-66页 |
6.3 A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信贷风险评估与控制 | 第66-72页 |
6.3.1 A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评估 | 第66-70页 |
6.3.2 A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评估结论 | 第70页 |
6.3.3 A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控制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一 | 第76-78页 |
附录二 | 第78-80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