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6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的基本概念 | 第18-24页 |
1.2.1 聚落 | 第18-20页 |
1.2.2 聚落的形态与结构 | 第20-22页 |
1.2.3 空间构型 | 第22-24页 |
1.3 聚落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51页 |
1.3.1 聚落研究概况 | 第24-27页 |
1.3.2 其他学科对于聚落的研究 | 第27-3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34-44页 |
1.3.4 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总结与探讨 | 第44-5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51-55页 |
1.4.1 研究的视角 | 第51页 |
1.4.2 研究的层次 | 第51-52页 |
1.4.3 研究的意义 | 第52-53页 |
1.4.4 实证案例选取及拟定 | 第53-55页 |
1.5 研究的方法、框架以及技术路线 | 第55-61页 |
1.5.1 研究的方法 | 第55-5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56-5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58-59页 |
1.5.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9-61页 |
上篇 聚落的空间构型 | 第61-109页 |
第2章 空间句法理论及研究模型概述 | 第63-87页 |
2.1 空间句法概述 | 第63-68页 |
2.1.1 空间句法的研究内容 | 第63页 |
2.1.2 空间句法的核心——组构 | 第63-65页 |
2.1.3 空间认知与空间量化 | 第65-67页 |
2.1.4 空间组构的关系图解 | 第67-68页 |
2.2 空间组构的研究模型 | 第68-77页 |
2.2.1 研究模型定义 | 第68-70页 |
2.2.2 空间单元的分解 | 第70-72页 |
2.2.3 空间单元的量化描述 | 第72-77页 |
2.3 聚落空间构型的分析方法 | 第77-86页 |
2.3.1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77-80页 |
2.3.2 分析过程 | 第80-81页 |
2.3.3 分析方法简述 | 第81-84页 |
2.3.4 分析方法评析 | 第84-8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3章 聚落空间构型的句法解析 | 第87-109页 |
3.1 聚落的空间与结构 | 第87-94页 |
3.1.1 聚落中的空间 | 第87-89页 |
3.1.2 聚落的结构 | 第89-90页 |
3.1.3 聚落的结构类型 | 第90-92页 |
3.1.4 结构与秩序 | 第92-94页 |
3.2 聚落形态结构与空间句法的关联 | 第94-95页 |
3.3 空间构型的句法特征值在聚落空间形态中的释义 | 第95-107页 |
3.3.1 深度 | 第96-97页 |
3.3.2 整合度 | 第97-99页 |
3.3.3 连接度 | 第99-100页 |
3.3.4 控制度 | 第100-101页 |
3.3.5 选择度 | 第101-102页 |
3.3.6 熵 | 第102-104页 |
3.3.7 可理解度 | 第104页 |
3.3.8 整体协同度 | 第104-105页 |
3.3.9 句法特征值小结 | 第105-10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下篇 案例解析与专题研究 | 第109-185页 |
第4章 湖南传统聚落空间构型的典型案例解析 | 第111-155页 |
4.1 研究案例综述 | 第111-121页 |
4.1.1 湖南概况 | 第111-113页 |
4.1.2 湖南聚落的类型与分布 | 第113-120页 |
4.1.3 案例的选择 | 第120-121页 |
4.2 洪江的空间构型特征 | 第121-129页 |
4.2.1 洪江概况 | 第121-122页 |
4.2.2 洪江空间构型的发展演变 | 第122-123页 |
4.2.3 洪江各历史时期的空间构型特征 | 第123-128页 |
4.2.4 洪江古商城构型特点与演变 | 第128-129页 |
4.3 凤凰的空间构型特征 | 第129-136页 |
4.3.1 凤凰概况 | 第129-130页 |
4.3.2 凤凰古城空间构型的演变过程 | 第130-135页 |
4.3.3 凤凰占城空间构型演变的特点 | 第135-136页 |
4.4 黔阳的空间构型特征 | 第136-145页 |
4.4.1 黔阳概况 | 第136-138页 |
4.4.2 黔阳空间构型的发展演变 | 第138-143页 |
4.4.3 黔阳空间构型演变的特点 | 第143-145页 |
4.5 茶陵的空间构型特征 | 第145-149页 |
4.5.1 茶陵概况 | 第145-146页 |
4.5.2 茶陵古城空间构型的发展演变 | 第146-148页 |
4.5.3 茶陵空间构型演变的特点 | 第148-149页 |
4.6 汝城的空间构型特征 | 第149-154页 |
4.6.1 汝城概况 | 第149-151页 |
4.6.2 汝城空间构型的发展演变 | 第151-153页 |
4.6.3 汝城空间构型演变的特点 | 第153-1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5章 湖南聚落空间构型的规律研究 | 第155-185页 |
5.1 湖南聚落空间构型特征值汇总与比较 | 第155-173页 |
5.1.1 总体概述 | 第155-156页 |
5.1.2 整体特征值对比 | 第156-164页 |
5.1.3 局部特征值对比 | 第164-169页 |
5.1.4 特征值比较小结 | 第169-173页 |
5.2 聚落空间构型演化的双重组织机制 | 第173-179页 |
5.2.1 自组织与他组织 | 第173-174页 |
5.2.2 稳定结构与非稳定结构 | 第174-176页 |
5.2.3 聚落空间构型与功能互动 | 第176-179页 |
5.3 聚落空间构型的保护与延续 | 第179-183页 |
5.3.1 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9页 |
5.3.2 聚落空间构型的启示 | 第179-181页 |
5.3.3 聚落空间构型保护的对策 | 第181-1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83-185页 |
结语 | 第185-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7页 |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07-208页 |
致谢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