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2-4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2-28页 |
1.1.1 课题缘起 | 第22-26页 |
1.1.2 选题来源 | 第26页 |
1.1.3 研究对象的定义 | 第26-27页 |
1.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7页 |
1.1.5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8-40页 |
1.2.1 丘陵地区景观建构的需求性背景 | 第28-29页 |
1.2.2 丘陵地区景观建构的复杂性要求 | 第29-31页 |
1.2.3 国外丘陵地形景观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1.2.4 国内丘陵地形景观研究现状 | 第32-37页 |
1.2.5 国外丘陵地形景观DEM应用现状 | 第37-38页 |
1.2.6 国内丘陵地形景观DEM研究现状 | 第38-4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40-41页 |
1.3.1 研究丘陵地形生态保护与构建策略 | 第40页 |
1.3.2 研究DEM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性问题 | 第40页 |
1.3.3 研究丘陵地形景观建构策略适应性 | 第40-4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41-4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4.2 技术路径 | 第42-44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44-45页 |
第2章 丘陵景观建构理论研究 | 第45-64页 |
2.1 国内外景观理论 | 第45-54页 |
2.1.1 景观生态学 | 第45-53页 |
2.1.2 城市地理学 | 第53-54页 |
2.2 数字地形理论 | 第54-57页 |
2.2.1 数字地形定量分析原理 | 第55页 |
2.2.2 空间地理数据库的建立 | 第55-56页 |
2.2.3 景观地形空间数字分析 | 第56-57页 |
2.3 丘陵景观建构理论 | 第57-61页 |
2.3.1 丘陵地形景观策略生成 | 第57-59页 |
2.3.2 丘陵地形景观评价方法 | 第59页 |
2.3.3 景观评价与DEM技术支撑 | 第59-61页 |
2.4 景观建构评价分析理论 | 第61-64页 |
2.4.1 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 | 第61-62页 |
2.4.2 景观建构评价分析体系的基本层次 | 第62-64页 |
第3章 基于DEM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64-73页 |
3.1 DEM信息提取的基本思路 | 第64-65页 |
3.1.1 基于DEM地面绝对海拔高度的等级划分 | 第64页 |
3.1.2 基于DEM的地形起伏度计算 | 第64-65页 |
3.1.3 地貌形态分类及等级计算 | 第65页 |
3.2 丘陵地区DEM计算 | 第65-68页 |
3.2.1 DEM微观地形因子的提取原理与算法 | 第65-67页 |
3.2.2 DEM宏观地形因子的提取算法 | 第67-68页 |
3.3 DEM数据分析结构与模型生成流程 | 第68-73页 |
3.3.1 叠加分析 | 第69-70页 |
3.3.2 栅格数据聚合、聚类分析 | 第70页 |
3.3.3 DEM丘陵地形建构生成流程分析 | 第70-73页 |
第4章 湖南的丘陵地形与空间地理数据 | 第73-93页 |
4.1 湖南丘陵地区概况 | 第73-79页 |
4.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73-75页 |
4.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75-76页 |
4.1.3 湖南丘陵城市空间分析 | 第76-79页 |
4.2 湖南丘陵地区地理数据 | 第79-87页 |
4.2.1 湘北丘陵地区地理数据 | 第79-82页 |
4.2.2 湘东丘陵地区地理数据 | 第82-84页 |
4.2.3 湘西丘陵地区地理数据 | 第84-86页 |
4.2.4 湘南丘陵地区地理数据 | 第86-87页 |
4.3 湖南丘陵地区空间地理数据 | 第87-93页 |
4.3.1 数据采集 | 第87-89页 |
4.3.2 数据处理 | 第89-92页 |
4.3.3 数据建库 | 第92-93页 |
第5章 基于DEM的湖南丘陵景观评价 | 第93-114页 |
5.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 第93-103页 |
5.1.1 单项指标评价 | 第94-102页 |
5.1.2 多指标叠加分析 | 第102-103页 |
5.2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第103-106页 |
5.3 丘陵景观资源评价分析 | 第106-110页 |
5.3.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6-107页 |
5.3.2 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分析 | 第107-110页 |
5.4 建构模型与匹配维度 | 第110-114页 |
5.4.1 株洲景观地形垂直分布 | 第110-111页 |
5.4.2 株洲景观地形坡度分布 | 第111-112页 |
5.4.3 株洲景观地形坡向分布 | 第112-114页 |
第6章 DEM数字化分析下的湖南地区景观规划设计 | 第114-142页 |
6.1 长株潭地区 | 第114-120页 |
6.1.1 长株潭概况 | 第114页 |
6.1.2 长株潭的地形与景观空间形态 | 第114-115页 |
6.1.3 基于DEM形态分析的长株潭丘陵地形景观建构 | 第115-120页 |
6.2 湘南衡阳地区 | 第120-129页 |
6.2.1 衡阳概况 | 第120-121页 |
6.2.2 衡阳的地形与景观空间形态 | 第121页 |
6.2.3 基于DEM形态分析的衡阳丘陵地形景观建构 | 第121-124页 |
6.2.4 紫金山森林公园景观建构规划实例 | 第124-126页 |
6.2.5 衡东县武家山公园规划前期分析实例 | 第126-129页 |
6.3 湘西吉首地区 | 第129-132页 |
6.3.1 凤凰概况 | 第129-130页 |
6.3.2 凤凰的地形与景观空间形态 | 第130-132页 |
6.3.3 基于DEM形态分析的凤凰丘陵地形景观建构 | 第132页 |
6.4 湘东平江地区 | 第132-137页 |
6.4.1 平江概况 | 第132-135页 |
6.4.2 平江连云山地形与景观空间形态 | 第135-136页 |
6.4.3 基于DEM形态分析的平江丘陵地形景观建构 | 第136-137页 |
6.5 湘北常德地区 | 第137-142页 |
6.5.1 常德概况 | 第137-138页 |
6.5.2 常德临澧道水河北岸滨河风光带前期分析实例 | 第138-139页 |
6.5.3 津市清远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前期分析实例 | 第139-142页 |
第7章 湖南丘陵地形景观建构策略规律研究 | 第142-166页 |
7.1 湖南各地区丘陵的特点 | 第142-143页 |
7.1.1 形态 | 第142页 |
7.1.2 地质特点 | 第142页 |
7.1.3 植物分布 | 第142-143页 |
7.1.4 气候特点 | 第143页 |
7.2 丘陵的建构策略汇总与比较 | 第143-146页 |
7.2.1 与自然生态相适应 | 第144页 |
7.2.2 与城市主体相适应 | 第144页 |
7.2.3 与空间形态、形象及意象相适应 | 第144-146页 |
7.3 湖南丘陵景观建构策略规律讨论 | 第146-151页 |
7.3.1 视线的控制 | 第147页 |
7.3.2 地形的平面形态 | 第147页 |
7.3.3 地形的平面设计与竖向设计 | 第147页 |
7.3.4 视觉轴线的确定 | 第147-148页 |
7.3.5 尺度的控制 | 第148页 |
7.3.6 道路的布局 | 第148-149页 |
7.3.7 空间的创造 | 第149页 |
7.3.8 水体的设计 | 第149-150页 |
7.3.9 竖向层次 | 第150页 |
7.3.10 微地形处理 | 第150页 |
7.3.11 丘陵公园设计 | 第150-151页 |
7.4 丘陵地景系统下的控制执行导则的编制及编制原则 | 第151-161页 |
7.4.1 控制导则编制的原则 | 第151-154页 |
7.4.2 控制导则编制的控制及应用目标 | 第154-160页 |
7.4.3 丘陵地形下的景观艺术处理手法及建构形态 | 第160-161页 |
7.5 丘陵地形空间,城市与景观协同多目标平衡 | 第161-165页 |
7.5.1 丘陵城市空间的合理演化 | 第161-162页 |
7.5.2 丘陵景观的地域形态与自然特色 | 第162-163页 |
7.5.3 丘陵生态的合理保护与修复 | 第163-164页 |
7.5.4 丘陵地区低干预型景观的发展方向 | 第164-165页 |
7.6 规律总结 | 第165-166页 |
第8章 城市化背景下的丘陵地形景观建构策略的意义 | 第166-182页 |
8.1 丘陵地形对城市化影响分析 | 第166-172页 |
8.1.1 丘陵城市空间扩张与景观规划分析 | 第167-170页 |
8.1.2 丘陵地形景观建构下城市化三因子趋势分析 | 第170页 |
8.1.3 丘陵景观建构及DEM应用分析 | 第170-172页 |
8.2 丘陵地形景观建构策略与优化国土安全开发空间格局分析 | 第172-181页 |
8.2.1 丘陵地区山水地形肌理的完整与延续 | 第172-174页 |
8.2.2 丘陵地区城市空间自组织系统发展优化策略 | 第174-179页 |
8.2.3 丘陵地区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安全开发生态耦合关系 | 第179-181页 |
8.3 丘陵景观建构策略及DEM应用前景展望 | 第181-182页 |
结论 | 第182-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97-198页 |
附录B 问卷调查 | 第198-207页 |
附录C 城市景观与地域风貌匹配度调查表 | 第207-208页 |
附录D 丘陵地区(极端气候下)城市景观设计常见灾害及防治 | 第208-210页 |
附录E 丘陵利用的实践,赞成和反对意见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