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重构规划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第13-18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3-15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5-18页
    1.3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第18-20页
        1.3.1 相关概念解析第18-20页
        1.3.2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20页
    1.4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页
        1.4.2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4.3 研究意义第21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1-25页
        1.5.1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5.2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现状与问题第25-44页
    2.1 现状调研第25-35页
        2.1.1 调研概况第25-34页
        2.1.2 调研结果与分析第34-35页
    2.2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使用现状第35-37页
        2.2.1 日常公共活动第35-36页
        2.2.2 传统活动第36-37页
    2.3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现状特征第37-43页
        2.3.1 公共空间不足第38-39页
        2.3.2 公共空间风貌特色缺失第39-41页
        2.3.3 公共空间体系不完善第41页
        2.3.4 公共空间功能、配套、使用者的问题第41-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相关分析第44-70页
    3.1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第44-49页
        3.1.1 自然地理因素第44-46页
        3.1.2 历史文化因素第46-47页
        3.1.3 社会经济因素第47-49页
    3.2 广州传统村庄的类型及形态演变第49-60页
        3.2.1 类型划分第49-54页
        3.2.2 公共空间形态及其演变研究第54-60页
    3.3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布局模式第60-66页
        3.3.1 集中式布局第61-62页
        3.3.2 组团式布局第62-63页
        3.3.3 条带式布局第63-65页
        3.3.4 复合式布局第65-66页
    3.4 传统村庄公共空间的重构第66-69页
        3.4.1 村庄公共空间的意义第66-67页
        3.4.2 村庄公共空间重构的内涵第67页
        3.4.3 村庄公共空间重构的价值第67-68页
        3.4.4 村庄公共空间重构思路第68-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重构目标及原则第70-79页
    4.1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重构的原则第70-72页
        4.1.1 人性化原则第70-71页
        4.1.2 系统规划原则第71页
        4.1.3 原状性原则第71-72页
        4.1.4 统一性和特色性互补原则第72页
    4.2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重构的控制目标第72-74页
        4.2.1 空间景观再造第72-73页
        4.2.2 空间功能重构第73页
        4.2.3 空间文脉继承第73-74页
    4.3 公共空间重构动力机制第74-76页
        4.3.1 村民需求自下而上拉动第74-75页
        4.3.2 政府统筹自上而下推进第75页
        4.3.3 市场环境由外而内推动第75-76页
    4.4 公共空间重构内容第76-78页
        4.4.1 公共空间形态修正第76页
        4.4.2 公共空间功能的适宜性修复第76-77页
        4.4.3 公共空间的补充性再造第77-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重构规划策略与指引第79-106页
    5.1 广州传统村庄公共空间重构规划策略第79-85页
        5.1.1 公共空间风貌梳理第79-80页
        5.1.2 公共空间廊道扩展第80-81页
        5.1.3 公共空间天际线控制第81-84页
        5.1.4 公共空间建筑组织第84-85页
    5.2 核心空间重构控制与指引第85-90页
        5.2.1 祠堂空间第85-87页
        5.2.2 运动广场空间第87-88页
        5.2.3 池塘空间第88-90页
    5.3 支线空间重构控制与指引第90-96页
        5.3.1 传统街巷空间第90-92页
        5.3.2 现代道路空间第92-94页
        5.3.3 河道道路空间第94-96页
    5.4 节点空间重构控制与指引第96-99页
        5.4.1 门户节点第96-97页
        5.4.2 桥梁与水埠第97-99页
    5.5 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指引第99-104页
        5.5.1 基本原则第99-101页
        5.5.2 设计指引第101-104页
    5.6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结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附录第112-117页
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绩效研究
下一篇:大型建筑机械服务企业融资租赁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