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21页 |
1.1 抗菌肽的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抗菌肽的定义与分类 | 第10页 |
1.1.2 抗菌肽的二级结构及特点 | 第10-11页 |
1.1.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4 抗菌肽的应用 | 第13页 |
1.2 抗菌肽的结构修饰策略研究 | 第13-17页 |
1.2.1 影响抗菌肽活性的参数 | 第13-15页 |
1.2.2 线性改造策略 | 第15-16页 |
1.2.3 环化改造策略 | 第16-17页 |
1.3 天然抗菌肽MPI、Anoplin及被链接部分RW的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1.3.1 天然抗菌肽MPI的背景介绍及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2 天然抗菌肽Anoplin的背景介绍及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3 合成组合数据库筛选的六肽RW的背景及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32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天然抗菌肽MPI、Anoplin的分子内环化新类似物的改造与研究 | 第21-26页 |
2.2.1 设计思路 | 第21页 |
2.2.2 试剂药品与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3 试剂前处理 | 第22页 |
2.2.4 抗菌肽合成 | 第22-24页 |
2.2.5 生物活性与机制探讨 | 第24-26页 |
2.3 天然抗菌肽MPI、Anoplin侧链链接接短肽RW的新组合抗菌肽的改造与研究 | 第26-32页 |
2.3.1 新组合抗菌肽的设计思路 | 第26-27页 |
2.3.2 组合抗菌肽J-AR的合成 | 第27页 |
2.3.3 组合抗菌肽J-MR的合成 | 第27-28页 |
2.3.4 组合抗菌肽J-RR的合成 | 第28-29页 |
2.3.5 生物活性与机制探讨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2-48页 |
3.1 分子内环化反应合成环肽类似物的相关结果 | 第32-38页 |
3.1.1 类似物合成部分 | 第32-33页 |
3.1.2 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 | 第33页 |
3.1.3 胰酶稳定性考察 | 第33-34页 |
3.1.4 胰酶平板照相试验 | 第34-35页 |
3.1.5 安全性评价 | 第35页 |
3.1.6 大肠杆菌外膜、内膜渗透性试验 | 第35-36页 |
3.1.7 扫描电镜试验(SEM) | 第36页 |
3.1.8 PI摄取 | 第36-37页 |
3.1.9 圆二色谱 | 第37-38页 |
3.2 新组合抗菌肽类似物的活性与机制结果 | 第38-48页 |
3.2.1 组合抗菌肽合成部分 | 第38页 |
3.2.2 对标准菌体外抑菌活性 | 第38-39页 |
3.2.3 组合肽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株体外抑菌浓度(MIC) | 第39页 |
3.2.4 组合肽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株体外杀菌浓度(MBC) | 第39-40页 |
3.2.5 24小时杀菌动力学试验 | 第40-41页 |
3.2.6 联合用药试验 | 第41-42页 |
3.2.7 侧链组合肽安全性评价 | 第42页 |
3.2.8 侧链组合肽酶解稳定性试验 | 第42-43页 |
3.2.9 侧链组合肽对大肠杆菌外膜、内膜的渗透性试验 | 第43-44页 |
3.2.10 扫描电镜试验 | 第44-45页 |
3.2.11 PI摄取结果 | 第45-47页 |
3.2.12 圆二色谱(CD)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讨论部分与总结 | 第48-52页 |
4.1 分子内环化成反应合成环肽类似物的讨论 | 第48-49页 |
4.2 设计改造侧链链接组合抗菌肽类似物的讨论 | 第49-50页 |
4.3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