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土壤有机碳 | 第11-13页 |
1.1.1 碳源的输入 | 第12页 |
1.1.2 碳源的转化 | 第12-13页 |
1.1.3 碳源的输出 | 第13页 |
1.2 有机碳组分 | 第13-15页 |
1.2.1 轻组有机碳 | 第13页 |
1.2.2 颗粒有机碳 | 第13-14页 |
1.2.3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 第14-15页 |
1.3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1 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2 土地利用变化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3 土地利用措施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 第17页 |
1.4 δ~(13)C与土壤有机碳组分 | 第17-18页 |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地状况 | 第20页 |
2.2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0页 |
2.2.2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测定 | 第20-21页 |
2.3 杉木苗标记 | 第21-22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3.2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3.3 ~(13)C脉冲标记 | 第21-22页 |
2.3.4 取样和质谱分析 | 第22页 |
2.3.5 计算方法 | 第22页 |
2.4 室内培养试验 | 第22-23页 |
2.5 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离与测定 | 第23页 |
2.6 土壤不同来源有机碳含量的计算 | 第23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2.8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5-63页 |
3.1 试验材料基本理化性状分析 | 第25-26页 |
3.1.1 供试有机物基本性质 | 第25页 |
3.1.2 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状分析 | 第25-26页 |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轻重组分质量百分比 | 第26-38页 |
3.2.1 不同土地利用轻重组分质量百分比 | 第26-27页 |
3.2.2 有机物输入对不同土地利用的轻重组分质量百分比的影响 | 第27-35页 |
3.2.3 培养时间对不同土地利用轻重组分质量百分比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及其组分有机碳含量 | 第38-53页 |
3.3.1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及其组分有机碳含量 | 第38-40页 |
3.3.2 有机物输入对土壤及其组分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40-51页 |
3.3.3 培养时间对土壤及其组分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3.4 用~(13)C标记法研究有机物输入对土壤及其组分不同来源有机碳的影响 | 第53-63页 |
3.4.1 有机物输入90天对土壤及其组分不同来源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53-56页 |
3.4.2 有机物输入180天对土壤及其组分不同来源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56-59页 |
3.4.3 培养时间对土壤及其组分不同来源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59-6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致谢 | 第77页 |